小说电子书
会员书架
首页 > 恐怖小说 > 不得以扶乩坏乱佛法(文白对照)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我是异界大地主  大唐第一莽夫  反穿越大时代  二次元的完美生物  邪祟  我真想有个好辅助  永恒星君  射一片天下  妙手心医  网恋渣了星际元帅后我跑路了 

乃至尽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是说明成佛后的工作与任务,修学普贤行愿之人,虽然二利究竟,福慧圆满,示现八相成道,但利生任务,却永无终止,乃至尽未来际,一切劫海,随众生根机,坐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如是循环不已,辗转教化,永无休息。

准是可知,求生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逃避现实,更非消极厌世。只是为了求得一安静良好助缘殊胜的环境,使自己能够精勤修行佛道而已。所以普贤行者,往生极乐,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得授记已,并非立即成佛,亦非自此万缘,不再教化众生。反而要更积极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经无量劫,于无量世界,广度无量众生,直至八相成道后,才正式开始纯为利益众生的工作,不但令一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同时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不但于现在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且尽未来劫海,永无休止的利乐有情。然则,往生极乐世界,该是更积极于佛道,该是永远教化成熟众生的开始;谁说求生西方是消极,厌世,逃避现实呢?

6.劝嘱受持流通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此总结愿王功德,并劝众受持,自利兼他,流通正法。彼诸众生,是能受持愿王的人,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是出其所受持之法,受持读诵,是自利,广为人说,是利他,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正显功德殊胜。

意思是说:若果彼诸众生,有机会听闻而又信解前文所说的十大愿王,不但依解起行,自己受持读诵以自利,还能广为他人宣说以利他,其人所得功德之大,唯佛能知,除诸佛外,其余人天,或三乘圣众,皆无能知者。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以下是劝诫受持。因为听闻受持读诵,及广为人说此愿王的功德,不可衡量,唯佛能知,以是之故,汝善财及所有发菩提心的菩萨等,闻此十大愿王之后,必须深心信解,切莫心生疑念,应当提高理智,审实谛观,衷心接受。信受之后,能够开始阅读;阅读之后,能够背诵;熟诵之后,能忆持其义不失,如法修行;同时将自己所受持读诵的愿王,书写流通,广为人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此显示其自利利他所得的功德殊胜。是诸人等,是指对愿王深心信解,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自利兼他的人。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是明自利获福;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是明利他功德。凡对愿王深心信解的人,必然于一念中,便可以圆满具足,十大愿王所有功德,是以所获福德无量无边。凭此福德及愿王威力,故能于烦恼生死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所有众生,皆得出离生死苦海,共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因为凡是能深心信解,读诵受持愿王的人,及被其所教化的众生,皆得共同往生极乐,所以受持的人,将此普贤行愿品,列为必诵的课本,成为净土五经之一。六、解释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尔时,指普贤菩萨说完愿王功德,并劝众受持,广为人说,以获福聚,令出苦海,共登极乐,完毕之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其用意有二,一为使闻者易于记忆持诵,二为令迟来众生,得闻前说,因此,再用偈颂体裁,重说前面曾经说过的十大愿王,及其功德。

佛经的文字体裁有两种,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散文体裁,偈颂是韵文体裁,有用四字、五字,或七、八、九字为一句,合四句为一偈。

偈颂有多种:

一重颂:用偈语方式,重说长文中所诠的义理,以加深听众的理解。

二孤起颂:在长行中未曾提及的意义,今用偈颂,特别提出宣说,加广听众的认识。

三复颂:为未理解的人,用偈颂重复再说一次,令听众明白了解前文所说义。

四广颂:在长行中,虽曾简略提及,然意又未尽,今再用偈颂,广申说明。

五略颂:在长行中曾广宣此义,故于偈颂中,仅略提之。

六结颂:为使受持人易于记忆,特别用韵文体裁的偈颂,结述长行中要义。

七超颂:在长行中后说此义,今在偈颂中先说,谓之超颂。

八追颂:义在长文中前说,今于偈颂中最后始说,谓之追颂。

今普贤菩萨于结述愿王功德,及劝人受持流通之时,欲用偈颂,重复宣说,前文所说的义理时,而用普观华藏海会来自十方的各类众生,是否欣喜乐闻?是否能够接受?是否需要重复再说一次?然后说出下面的偈颂。在下面所说的偈颂中,前七大愿的偈颂,较为简单,容易明了,但后面三大愿王的偈颂中,别说菩萨十愿,是申广前长文所未说的孤起颂,而且是三愿结连在一起,非细心研究,不易理解。

(一)正颂十大行愿(1)颂礼敬诸佛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此二偈颂,是重颂第一礼敬诸佛愿,初二句颂所礼境,次句明能礼人,第四句明能遍礼的意愿,第五句明能遍礼的原因,最后三句明遍礼之相重重无尽。

师子是兽中王,其威力能降伏余兽,用以喻佛的威德神力,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是人中圣,天中天。十方世界中,过去、现在、及未来,皆有无量无数极佛刹微尘数诸佛住世,说法利生。普贤菩萨能以极清净的身语意三业,普遍礼敬无量时空中所有无量无数诸佛,无有漏余。

普贤菩萨所以能以一身,遍礼所有一切佛,原因是凭借普贤行愿的威德神力。由于普贤行愿的威神力,能使修习普贤行愿的行者,不但能普现一切如来前,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时使修普贤行愿的行者,现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前,每一身体复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之身,如是众多如极微尘数之身,一一皆能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故言: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是显能礼所礼皆无尽。

(2)颂称赞如来愿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此颂十大愿王中的第二大愿称赞如来。初颂是明所赞境界的广大,次颂初二句明能赞无尽,第三句明能赞时长,末句明所说功德深妙。

深信是能赞之因,因为普贤菩萨以甚深智慧,深信一粒微尘中,有佛刹极微尘数诸佛,而此众多如极微尘数诸佛,一一皆各处诸大菩萨所围绕的众会中,故说: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不但一粒尘中有佛刹极微尘数众多诸佛,而且于十方无尽法界尽碎为尘的众多微尘中,亦一一充满佛刹极微尘数佛。虽然,未能统计其确数,但在普贤菩萨的深心信解中,确信每一粒微尘中,皆充满极佛刹微尘数诸佛,故言: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由于普贤菩萨深信诸佛充满于尽虚空、遍法界中,所以能于每一佛前,各以一切音声海,及普出无尽妙言辞而且尽于未来一切劫如是长久的时间,赞佛甚深功德海。

前礼敬诸佛,虽然三业清净,但偏于身业;今称赞如来,亦三业清净,但偏于口业。音声海,妙言辞,是能赞之相,尽于未来一切劫是能赞之时间,赞佛甚深功德海,是所赞之人及其功德。

音声言海,功德亦言海,显示能赞的音声与言辞,既美妙而且无尽,如海水之多。而所赞的佛功德,亦甚深广大如海,无法衡量,非在短暂时间中,可以赞完佛之功德;即使尽于未来一切劫,如斯无穷无尽的时间,亦无法称赞完毕佛的功德,正显示能赞、所赞皆无尽。

(3)颂广修供养愿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此三偈是重颂广修供养愿。前二偈中的前七句,是说明供养具之多与胜,末句是正申供养。第三颂明能供之因,及所供之佛。华鬘伞盖属色尘,伎乐属声尘,涂香末香烧香最胜香皆属香尘,最胜衣服属触尘,用种种香油作灯烛以供佛,是味尘,五尘供养,既胜且妙,堆积起来,一一皆如妙高聚。普贤菩萨说:我悉用来供养诸如来。

普贤菩萨之所以用如是最多,最胜,最妙的庄严具,供养十方诸佛,皆因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中,皆充满极微尘数佛,是以凭借普贤行愿的威神之力,便能普遍供养,一切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中,所有极微尘数佛。此总显供养心胜,供养物胜,及供养境胜。至于供养之道,有事供养,有法供养。而供养之福田,有敬田,悲田、及恩田。前长行已详述,今谨略颂。

(4)颂忏悔业障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初句总标所忏的业,次句明造业之因,第三句指身语意是造业的,末句正申忏悔之意。六道众生,自无始来,迷真逐妄,追求五欲尘劳的享受,所造之业,恶多善少,今要忏悔的但忏恶业。此等恶业的形成,皆因众生内心积聚贪嗔痴等烦恼,而策动身口意,作杀盗淫等恶业,不但招致三恶道苦果,而且能障碍进修佛道。因此,不但昔往所造诸恶业要忏悔,而能作恶业的身语意,及策动身语意的贪嗔痴等烦恼,亦要忏悔。故说:一切我今皆忏悔。

由于至诚忏悔,烦恼不起,恶业不生,恒住于诸佛净戒,自然灭罪生福,积聚功德,疾证菩提。至于忏悔的方法及种类,前面长文中已详述,今谨略颂而已。

(5)颂随喜功德愿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此略颂随喜功德,初句明随喜六凡功德,次句明随喜二乘功德,第三句是随喜大乘佛及菩萨的功德,末句所有功德四字,总括四圣六凡各各所有的功德。因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无论圣凡,莫不皆有其所具功德,学佛人对于他人的功德,应该生随喜之心,歌颂赞叹,或给予赞助及鼓舞,令一切众生,速得成就圆满所有功德,或对已成就圆满所有功德的诸佛菩萨,称扬赞叹,故言:所有功德皆随喜,随喜功德,能除妒忌障。

(6)颂请转法轮愿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初二句明所劝请之境,广大殊胜;第三句明能劝请之人,末句明所请之事。世间灯,是佛的德号,因为佛的智光如空中日月,亦如幽室明灯,无论众生根性大小,或处于无明暗室中的一切有情,悉皆普照无遗。十方世界所有最初成就菩提,觉悟成佛的世间灯,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人,悉皆劝请一切诸佛,转无上法轮,以饶益众生,使诸众生,明白真理,止恶行善,共得解脱。

(7)颂请佛住世愿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佳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初句标所请之佛,及劝请的原因,次句明劝请的诚意,后二句说明请佛住世之目的。涅槃有四种,广如涅乐经说。今言涅槃,是指众生机尽,佛示现入灭,归于无相,名为涅槃。但若然有人劝请,仍可住世说法利生,如薪尽火灭时,如能及时加薪,火仍不息。普贤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于诸佛欲示现入涅槃时,皆悉以最至诚之心,而劝请诸佛久住世间,经尘刹劫,使一切众生,皆得听闻佛法,获出世解脱之道,故言: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前三句总颂前七愿,后一句明回向。所修功德,若不回向,但得人天有漏福,或得二乘无漏果,必须回向众生,方证菩提。故今总以前七大行愿,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

礼指礼敬诸佛愿,赞指称赞如来愿,供养福指广修供养愿,诸佛住世转法轮,是超颂请佛住世,及请转法轮愿,随喜忏悔诸善恨,是追颂随喜功德,及忏悔业障二愿,总以前七愿所修的一切善根,及所成就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众生及佛道,即是回自向他,及回因向果。

(8)颂常随佛学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二句总标示常随佛学愿,次三句正明随诸佛学,第六句明随学之因,第七句结成随学的心愿,末句说明常随佛学之目的。过去有无量诸佛,现在及未来,亦有无量诸佛。如来,天人师,皆佛之通称。天含多义:一天是昼义:因为天上昼长夜短故。二天是无愁义:因为天人常受快乐,无愁恼故。三天是明灯义:以天人身常光明,能破黑暗故。人亦含有多义:一人能多思虑,二人能破骄慢,三人之身口柔软。

佛能为天上人间的导师,虽然诸佛出世,九法界众生皆可得益,但三圣悟深,三涂迷重,阿修罗憍大,非主要机,唯天及人,能发菩提心,能修十善业,能证四果,甚至疾得菩提。是以诸佛出世,主要教化的对象,该是诸天及人,以是因缘,佛名天人师。

一切诸佛,无不意乐皆圆满,因此,我普贤及一切修学普贤行愿的众生,应该发愿,普皆随从三世一切诸佛学,希望速得成就大菩提,而获得一切意乐皆圆满。所以一切意乐皆圆满,是愿常随佛学的原因,速得成就大菩提,是愿常随诸佛学之目的。此即是菩萨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9)颂恒顺众生愿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此二偈是重颂恒顺众生愿,初颂标能益之人,次颂说明所起之愿,于初颂中,前二句明刹土庄严,后二句明主伴庄严。后一颂中,初句明所顺之众生,后三句明恒顺众生的利益。

恒顺众生的利益有四种:一离忧患,二常得安乐,三得正法利,四灭除烦恼。前长文中,曾详述恒顺众生的意义,今重颂略提而已。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是形容诸佛所居国土,既广大又清净美妙,是依报庄严。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佛每会说法,皆为广大群众所围绕,佛是主,众会是伴,即是主伴皆庄严。

十方所有诸众生,指长文中所说三界六道中,四生五类众生,所谓:种种生类。普贤行愿恒顺十方所有诸众生之目的,是愿一切众生,远离现实生活中一切忧悲苦恼,种种过患,而常获得身心安稳快乐,进而获得诸佛甚深正法利,以灭除烦恼,使烦恼尽无余。即是菩萨四弘誓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10)颂普皆回向愿1.别颂菩萨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颂普皆回向愿,共有三十偈,其中别显菩萨十愿,是长文中没有的。前长文略,今颂文广,故多属孤起颂。回向众生,愿成佛道,非一生一世所能成办,地前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何况凡夫境界,若无愿力支持,岂能常行菩萨道,保持菩提心不失。因此,普贤菩萨于重颂普皆回向的大愿中,特加孤起颂,说明菩萨的十种别愿。

依十地经说:菩萨应发的十愿是:一供养,二受持,三转法轮,四修二利行,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此二偈,是颂十地经所说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二种受持愿。以其受持佛法,令正法久住于世,故亦名愿。

佛道遥远,菩萨发心修菩萨行时,欲想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趣中,保持菩提心不失,先决条件,就是获得宿命智。否则,恐被隔阴所迷,为尘劳所蔽,无法继续进修菩提行。故言: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出家,拣非在家修行。在家菩萨,固有其利生的方便,而出家菩萨的功德利益,又远非在家菩萨可比。所以佛在心地观经中,盛赞出家菩萨的功德殊胜,能远离在家种种过失。因为出家修行,受持佛的清净禁戒,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

垢是污垢,垢染,今言无垢,即持戒清净,无诸垢秽污染。破是破坏,无破,即不破梵行。穿漏是譬喻,古之交通不方便,欲渡河海,必携带浮囊,如无穿漏,必可度过河流,抵达目的,否则浮囊穿漏,何止不能抵达目的,反被洪流淹殁。比喻出家受持佛戒,自然可以度生死海,登涅槃岸,若然犯戒,将永沉生死大海,无法出离。

今普贤菩萨劝导行者,发愿受持佛法,生生世世,常得宿命,常得出家修行,持戒清净,无垢,无破,无穿漏,自可常居人天胜族,成就自利,进而利他,能以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其宣说佛法,故言: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种境界,已经获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了。

十地经言: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今颂文我为菩提修行时,即是十地经的摄菩提愿,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十地经的受持佛法愿,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是十地经护诸佛教愿,天龙夜叉鸠槃等四句,能以一切音声语言为一切众生说法,即彼十地经所说:受持一切佛法轮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导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是颂修二利愿,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四修行二利愿。初二句是标诸行体,次二句是明业行用,后四句正明诸行相。勤修,显然是精勤修学,拣非懈怠。菩萨能精勤修学,诸清净波罗密,必能成就菩提心而不忘失。否则,退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业,亦成魔业,岂可不慎?

梵语波罗密,译名到,彼岸对此岸言,此岸是生死,是烦恼;彼岸是涅槃,是菩提。众生因无正智力,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故住生死此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转六道,为四魔所缠,不得自在。今菩萨乘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修无相行,不失菩提心,故能离生死岸,度烦恼流,到达涅槃的彼岸。自然能灭除昔日的烦恼障垢,而成就一切妙行。

大智度论言:到彼岸有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无不从生死此岸,到达菩提彼岸,此约果法言。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是约心法言。三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是约修行解释。

要由此岸到达彼岸,必须具足七种最胜之法:一安住最胜:是安住于菩萨种性中。二依止最胜:是依止菩提心,永不忘失。三意乐最胜:是乐意悲愍一切众生。四专业最胜:是具足一切菩萨,饶益众生的事业。五巧便最胜:要以无相,善巧摄受一切众生。六回向最胜:是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能解脱二障,不为所缠。具足此七种最胜法,即是清净波罗蜜。既能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退失菩提心,自然可以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一切妙行,指十种波罗密,十种波罗密,能度世间十蔽,究竟登涅槃彼岸,故名妙行。

十波罗密是:

一布施波罗密:运心广大名布,辍已惠人名施。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以私人财产,无论是外财或内财,对凡有所求者,无不施与,名财施;见有众生,受种种忧恼恐怖,菩萨悲闵同情,方便救脱,令得安稳,名无畏施;以佛法真理,为人演说,名法施。

二持戒波罗密:防非止恶,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持。戒有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戒,有出家比丘、比丘尼戒,有菩萨三聚净戒。菩萨能断一切恶法,名摄律仪戒。能修一切善,名摄善法戒。能利益一切有情,名饶益有情戒。由摄律仪戒,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广度众生。

三忍辱波罗密:他人无理加害,名之为辱,能安然忍受名为忍,可分为三,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自己的人,能忍受不嗔。二安受苦忍:菩萨修行办道时,若遇寒暑饥渴等苦逼迫,能安住忍受,不生退屈之心。三谛察法忍:是运用智慧,审察谛观一切诸法,原无生灭,而得无生法忍。由于了达诸法无生,自然忍受外来一切怨害,以及内在身心之苦恼,故谛察法忍,是前二种忍之所依,前二忍依此忍而得处之泰然。

四精进波罗密:专心无杂谓之精,勇往向前名进。精进亦有三种:一名被甲精进,菩萨被精进甲,积极进修菩提行,降伏四魔,犹如猛将身被甲胄,能摧怨敌无退屈心。二摄善精进,菩萨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对弘法利生之事,不生疲怠厌倦之心。

五静虑波罗密:以其摄心不乱,专注一境亦名定。有三种,一名安住静虑,是心住定境,轻安悦愉,受用法乐,心无怠倦。二引发静虑,依此定境,能引发六种神通,诸所思事,皆得成就。三办事静虑,依此定境,能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灾害。

六般若波罗密:译名智慧到彼岸,能通达诸法,决断无疑名智,能断惑证真,与实相理相应名慧。此亦有三,一生空无分别慧:以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四大无我,而证我空之理。二法空无分别智:知诸法缘起性空,而证法空之理。三俱空无分别慧:是能证人空法空,令我法二执不起的智慧。

七方便波罗密:善巧摄化众生,能离过止非,应变自在名为方便。有回向方便,及救济方便二种,回向方便,是以前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佛道,属般若德。救济方便,是善巧救济,众生苦恼,属大悲行。

八愿波罗密:意向欲乐谓之愿,有求菩提愿,及利乐众生愿,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弘颇,亦即是菩萨的四弘誓愿,四事圆满究竟,名愿波罗密。

九力波罗密:能堪重任,不生退屈谓之力。有三种,能思考决择,可作、不可作等,名思择力;能修习一切苦行,不退不屈,名修习力;能起神通变化,降魔制敌,是变化力。

十智波罗密:善能通达了知一切诸法名智,有无相行智,受用法乐智,及成熟有情智三种。由前般若深达实相,无住生心,离相布施,是无相行智。由修前六度而成就此智,亦由此智策修前六度,运行自在,名受用法乐智。由此智明了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罗密,可饶益有情,而精进不懈,名成熟有情智。

此智与前般若不同之处,是般若观空,而智照有。实则由于般若波罗密,而开出方便、愿、力、智等四度,故般若是根本智,由根本智证理,而生后得智,便能生方便善巧,以及愿力智等,以助修前六度。

别行疏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菩萨修此十波密,使二利究竟,到达涅槃彼岸,可度生死苦海,越烦恼暴流,故又名度。以十度可度十蔽故,如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方便度耽滞,大愿度退屈,大力度怯劣,大智度昧事。能以十波罗密,灭除众生心中十蔽,成就一切功德,故言: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以下四句,是明行相,前二句是法,后二句是喻。惑业及魔境,是世间行,解脱,是出世间行。莲华喻世道解脱,日月喻出世解脱。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喻修菩萨道,以十度度十蔽,灭诸烦恼障垢,成就清净波罗密一切妙行,证诸法性空,不执著于有,故能于世间惑业魔境道中得解脱,如莲华之清净无染。菩萨虽然不执著于有,但亦不滞于空,而能入俗利生,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如日月不住于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此颂成熟众生愿,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五种大愿,初句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是大悲心;次句愿平等施与一切众生乐,是大慈心。第三句如是经于刹尘劫,是竖穷三世,即时间无尽,十方利益恒无尽,是横遍十方,即空间无尽。诸众生,包括三界六道,四生五类,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正显弘愿无尽,恒修普贤广大行是因,圆满无上大菩提,是果,故后一颂是总结长时间所成就之因果。

佛教教化众生的程序有三:一是未种善根者令种,二是已种善根令其成熟,三是善根成熟者令得解脱。今菩萨本乎慈悲心,平等教化众生,拔苦与乐,非限于一时或一处,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随顺救度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如是于无限时间及空间中,成熟有情,广修普贤胜行之因,证无上菩提之果,故言: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此二偈是颂不离愿,即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八种愿,愿生生世世,不离诸佛,菩萨及一切善知识。凡能助长道业,有益身心的皆名善知识,是以乞取头目手足的恶众生,亦为成就布施忍辱诸波罗密的善知识。

华严经言: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喻灵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喻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喻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譬喻须弥,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乐世法,譬喻莲华,不著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喻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喻日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喻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

因为亲近善知识,有以上种种利益功德,所以菩萨应发愿与一切善知识,于一切时,一切处,皆共同集会,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共同分担弘法利生的工作,共同修学菩萨的一切行愿。特别是所有开示,使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获得利益的善知识,或为我开显指示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的善知识,更愿常与我共同集会,且于我常生欢喜心。

人与人之间相处,能做到彼此互相容忍,互相赞美,互相悦愉,实在不易。所谓:日久生厌,总不肯容忍对方之短,发掘对方所长;反而吹毛求疵,恶意批评。关系如此恶劣,如何同行、同愿、同修学?又如何共同担当如来的家业,完成弘法利生的任务?是以普贤菩萨劝导初发心菩萨,发愿常亲近善知识,恒不舍离,且设法令善知识于我常生欢喜心,不致日久生厌,默然摈之。故言: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此是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五供养愿,亦即是十地经中所说,菩萨十愿中的第一供养愿。供养而言广大,其义有六: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是福田大。于彼常兴广大供,是供具大。尽未来劫无疲厌,是供养心大。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是正行大。究竟清净普贤道。其中清净二字是因大。普贤道三字是功德大。因普贤菩萨所修的佛道,已达究竟圆满,而获最胜功德故,尽未来劫常修习,是时大。

修学普贤行愿的菩萨,除愿常见佛及其弟子,而兴广大供养,常以华香灯涂果乐种种财物供养三宝外,更愿修持诸佛微妙法门,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般若智光,显示一切菩提行,以清净三业,实践普贤行愿,以法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尽未来际,永远勤勤恳恳,无穷无尽的修习,永不疲厌,故言: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此颂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六利益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九利益愿。菩萨修菩提行时,愿于一切时、一切处、恒作利益众生的事业,永无止息,从不空过,故又名三业不空愿。

初偈中前三句,是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诸有,指三界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及初禅天中之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四空处),菩萨历劫修行,于三界二十五有中受生,常福慧双修,或定慧均等,或修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的法门,或修八解脱等,结果,获诸无尽功德藏。

无尽功德藏是:暂见身,则必得佛之法身;暂闻音,必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必永断烦恼,故名无尽功德藏。如华严经出现品中说: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土地,亦能作为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足,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得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是名无尽功德藏。

次偈是说明利益众生的时及处,菩萨愿于一切时,一切处,皆能见佛闻法修行,事实上无论任何时处,无不皆有佛。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是说明于一粒微尘中,充满像极微尘数众多的佛刹土,而每一个佛刹土,皆有不可说不可说极微尘数如是众多难以思量的诸佛,众多诸佛,一一皆处众会中,为广大会众之围绕,为广大会众开演菩提妙行。

我见,指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人,于一切时处,皆恒见无数难思众多诸佛,演说菩提道,皆愿参与一一佛处众会,皆愿闻法修行,三业精进,广修福慧,利益众生,以达到利益众生的愿望,故言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三偈是颂普皆回向别十愿中,第十转法轮愿,亦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三愿。法指诸佛的正法,轮是譬喻,车轮,有回转及摧辗二义,佛说法能回转众生舍恶向善,能摧破众生烦恼惑业,是名转法轮。初偈颂是说明转法轮之处,次偈颂说明能转法轮的圆音,后一偈颂中,初句明能转法轮之人,次句明转法轮之语,第三句明所转的法轮,末句是能摄方便。

颂中共有七个海字,皆是形容词,用以形容时,处、佛、音、及辩才语言皆无尽,如海之深广无尽。

普尽十方诸刹海,是形容十方世界空间中,有无量无边众多佛刹土,是国土无尽。

一一毛端三世海,是形容一一极小之毛端,皆经三世的时间,是显时间无尽。意思是说:十方空间所有的佛世界国土,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的佛刹海中,诸佛亦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诸佛的一一毛端,皆经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可知时间亦无穷无尽。今普贤菩萨,于无量无边的空间,无量无数的诸佛处,及无穷无尽的时间中,普遍修学一切菩萨行,而经无量无边劫海,故言: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诸佛如来,凡有所说皆契理契机,真实不虚,故言:一切如来语清净。如来所说不仅清净,且于一言中,具备众多的音声海,十方众生,种种不同的语言,尽括在佛一音声中,故佛以一音演说法,能随顺一切众生的意乐而了解得益。如华严经言: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余。又如维摩经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起信论亦言: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佛不但一音圆具众音,且一一音声,皆具四无碍辩,能断众疑,令得慧解,故言: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是明说能转法轮之人,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未来一切佛,皆于彼十方无尽佛刹中,发出无尽的语言,相续不断,据真如理,称性而说,故言:恒转理趣妙法轮。

诸佛所转诠受妙理的法轮,非一般凡夫或小乘根智的人所能理解,故我等应发愿修学普贤行愿,求得高深的智慧,凭借愿王威力深心信解,自可普能入诸佛所转的微妙理趣法轮。深智是能入,无边刹海是所入,以甚深的智慧,深入无边刹海,随从无量诸佛,尽未来际,转妙法轮,利益众生,故言: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八净土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十净土愿,虽然颂文无净土之言,但实含有七种净义:

一同体净:即念劫同体,虽然一念与一劫,其时差距离极远,但念劫之性,同一无二,普贤菩萨已证入诸法体性,能念劫互融。故言:我能深入于未来。并且尽未来所有一切劫数的长时间,摄在一念中,不但念劫如是,即使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劫。亦可尽摄在一念中。我普贤能于一念之间,便可尽入三世所有一切劫中,同时摄一切劫入于一念,故言:为一念际我皆入。此即是华严经所说:劫念相摄,劫念时差,虽长短悬殊,但皆无自性,其性同一空寂,是以念劫互融,打成一片,能于三世一念中,净佛国土。

二自在净:由于证入诸法体性本同,故能于一念中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人师子是佛通称,普贤菩萨能普尽十方诸刹海,经一一毛端三世海,深入诸佛所转的妙法轮,证得法性,念劫圆融,故能普见三世法身真佛,能统摄一切佛国土,自在无碍,名自在净。

三因净:因净有二,一是生因,指六度万行等妙行,是入佛境界的生因,如维摩经说:布施是菩萨净土等,以六度万行功德庄严佛土,故名因净,二是依因,又有二,一以大圆镜智净识为土所依,是自受用土,二以后得智通慧为土所依,是他受用土,二皆佛境界,佛境界即净土,亦即是相净。

四果净:果净有二:一所生果,由无漏净识所生起的自受用土,略则含在佛境界中,广则影在后颂承事愿中。二示现果,由于净因净果,应众生机,示现应化身土,普贤菩萨于一念中,普见三世法身佛,常入佛境界,能常入佛境界即是净土。

五受用净:佛自受用土离过成德,颂文中:如幻解脱是离过,威力是成德,如幻解脱及威力即离众过,能解脱种种烦恼束缚,成就种种功德的清净受用境界,故名受用净。

六眷属净:亦即是住处众生净,依十地经,在此品有眷属二字,眷属净即住处众生净。

七相净:相指佛境界,摄在果净中,境界二字。以此二颂具前七种净义,因此名净土愿。

太虚大师说:一念中想到过去无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中想到未来无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脱离现在一念,并无过去未来,故过去未来无实,依现在一念。此现在一念,缘过去未来无数劫而其前后次第不乱,故曰:一念遍入三世,入如幻解脱威力之佛境界,即佛净土也。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九种承事愿,即十地经菩萨十愿中,第六愿。前净土愿中说:念劫圆融互摄,今承事愿中,说尘刹互容无碍。

初颂明承事之处,于一毛端所占极微小的空间中,能够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清净庄严的佛刹,且毛端不止于一二,而是像十方极微尘数国土,尽碎为尘,一尘一毛端之多,于如是众多毛端中,所有十方三世佛刹土,普贤菩萨悉皆能深入,到每一佛刹土中去,广修六度万行,使所有佛国土更清净,更庄严。故言:我皆深入而严净。

深入有智深入,及身深入二种。普贤菩萨,若智若身,皆能深入十方尘刹,严净国土,亲近承事,供养诸佛。三世庄严刹是一切相,十方尘刹诸毛端是无量相。一切相,无量相,皆不离诸法实相,以其同一实相,故能大小相容,一多无碍,即华严经所说:事事无碍境界。

所有未来照世灯,诸佛出世以智慧光明,照耀世间,作为一切众生,黑夜中的明灯,故名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是说未来诸佛八相成道,我皆往诣而亲近,是明能承事之人。以能承事之人,亲近供养承事诸佛,故名承事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此三偈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十速成正觉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愿中第十愿。平常说佛有十力,今于十力中开为十二力,前九力是明七种业用,后三力是结因成果,共成十业,以显佛业力功德殊胜。

速疾周遍神通力,是佛之自在业,以法智神足等神通力,变化自在,能于极短时间中,迅速而又周遍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运行无阻,名自在业。

普门遍入大乘力,是正觉业,修习大乘佛法,能不离毛端,而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故名普门,以大乘称理,互相即入,故言遍入,大乘佛法,目的在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故名正觉业。

智行普修功德力等三句,是说实谛业,菩萨以智慧力,普修无量法门,解行并进,内满功德,故言:智行普修功德力,是实智证理;复以大慈悲力,为众生说法,慈威兼施,普荫有情,故言:威神普覆大慈力,是权智鉴机。菩萨自利兼他,令自他皆得离障,故言:遍净,二利究竟,智圆福满,名庄严。以福慧二严的福德力,说实谛理,饶益众生,名说实谛业。

无著无依智慧力,是证教化业,菩萨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此理无著无依,说此亲自所证无著无依之埋,令众生了解生信,名证教化业。

定慧方便威神力,是种种说法业,菩萨具足定力、慧力、方便力、及威神力,能以一音演说法,普令一切众生,信解欢喜,名种种说法业。

普能积集菩提力,是不断佛种业,菩萨自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亦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集菩提资粮,续佛慧命,令佛种不断,故名不断佛种业。

清净一切善业力,是法轮复住业,佛内证实智,能使一切善业清净,但为度生,复示现种种清净善业,为众生转法轮,教示利喜,从实施权,名复住,令诸众生,成就种种善根,名法轮复住业。

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此三句是结成果,亦即摧灭烦恼业,降诸魔怨业,及普圆胜因业。意谓菩萨将成正觉时,内则运用一念相应智,摧毁灭尽心中所有粗细烦恼,外则降伏一切魔军,圆满普贤行愿诸行力,而得成正觉。

2.结颂菩萨十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此三颂是总结普皆回向中,别说菩萨十大愿,由于称性所起诸愿,其境界深广无涯,如大海之深不可测,故一一皆以海而形容之。

普能严净诸刹海,是结第八净土愿,菩萨能遍庄严清净十方三世一切极微尘数佛刹,令所有佛刹,皆成净土。

解脱一切众生海,是结前第三成熟众生愿,即愿成熟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皆得解脱。

善能分别诸法海,是结前第十转法轮愿,意是愿以智慧,善巧分别一切诸法,善恶,邪正,因果等,令诸众生,辨别善恶和邪正,明因果,由有漏业,进修无漏法等。

能甚深入智慧海,是结前第一受持愿,若能受持一切如来正法,深入经藏,必得智慧如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是结前第二修行二利愿,菩萨广修自利利他诸行,不生执著,无住生心,离相布施,不著于有,不住于空,以解脱世间一切惑业与魔境,使二行清净。

圆满一切诸愿海,是结前第六利益愿,利益众生,是一切菩萨的职责,亦是一切菩萨的志愿;为圆满利益众生的志愿,应尽未来际,修无量苦行,以成就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是结第五供养,及第九亲近承事愿,亲近诸佛时,自当供养承事。

修行无倦经劫海,是结前第四不离愿,菩萨自愿于一切时,一切处,亲近诸佛菩萨,及诸善知识,与诸善知识,同愿同行同修学,精进不懈,无有疲倦,永不舍离。

三世一切诸如来,以下四句,是结成第十速成正觉愿。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是明修因圆满,以普贤行愿悟菩提,是明所证正觉圆满果。

3.颂归二圣功德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自此以下共有五颂,是结归二圣。二圣,指文殊及普贤。大意是说:欲想完成普贤胜行,必须具有文殊的大智,以智解理,依解起信,因信发愿,因愿立行。是以普贤胜行的完成,当归功于文殊的大智。

普贤固然真身遍法界,为一切如来的长子;而文殊智慧最胜,位居究竟,周遍十方三世,为诸佛母。今在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以般若智,启导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已,又开导善财童子,使发菩提心,遍访善知识,寻求大乘解脱道,最后参礼普贤菩萨,依普贤清净行,成就清净愿,然发愿目的,在于成就菩提行。故此以下共有五偈,所说无非是依文殊之胜解,而学普贤的胜行,故名结归二圣。

长子,即是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在佛经说,佛子可分为嫡子和庶子,嫡子指大乘菩萨,庶子是二乘圣人,而众多菩萨嫡子中,有资格被称为长子的,是一切菩萨的上首,今颂文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是释尊座下的长子,而且是十方一切如来座下的长子,主要原因是:普贤行愿是一切行门中的最胜行,究竟圆满普贤行愿,即成正觉,如世间人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又犹如国王的长子,能继承王位一样。

金刚瑜伽顶经言: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无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名佛子。

我今回向诸善根。善根,通指前十大愿王所积集的一切善根,十大愿王是由智慧而生信生解,然后立愿起行,属于智慧的行愿,因名诸智行。同彼指一切如来的长子,即是普贤菩萨。意思是:我等发心修学普贤行愿,愿将过去所积聚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中,并愿自己所有诸智慧,诸行愿,悉皆同彼普贤菩萨一样。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不但愿自己身口意三业恒常保持清净,即使是自己所修的一切行愿,及自己所到的一切刹土,亦恒常保持清净,直至成佛所居国土,亦复清净。

如是智慧,是指前所说甚深智慧,凡是具足甚深智慧的人,皆可号称普贤,然则我愿与普贤菩萨一样,具足甚深智慧,具足清净三业,具足清净诸行及清净国土,当我一切与彼普贤菩萨同等时,我就可以被号称为普贤,故言: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此三偈颂是双同二圣。因为文殊表解,普贤表行,以能行故言:我为遍净普贤行;以能解故言:文殊师利诸大愿。普贤菩萨说:凡是发心修菩萨道的我等行者,不但愿普遍修持普贤的种种大行,亦愿普遍实践文殊的种种大愿,并且使所修的大行及所实践的大愿,悉皆圆满无缺,犹如彼普贤、文殊二圣的事业,同等无余,同时经未来际,永劫修行,不生疲倦,故言: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既发心愿修持普贤的大行,及文殊的大愿,则我所修行的法门,应该无有限量。由于所修的法门无量,所获得的功德,当然亦无限量,故言: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由于修无量法门,得无量功德,当然要安住于无量无边所修诸行中,全心全意,继续进修,不使中断。于其中间,所得到的神通境界,自己能了达确知无疑,故言: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以下四句,正是结归二圣。因为在一真法界中,就能起诸法义边说,名为普贤;在能照法界义边说,名为文殊。普贤当法门是所入,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明广大义,文殊显甚深义,二皆不离智慧,般若之智利如金刚,故言: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之行能断惑降魔,故言:普贤慧行亦复然。是以修学菩萨道,必须依文殊的智慧胜解,以求普贤的广大胜行。以普贤的殊胜行,发掘文殊甚深的智慧;以文殊甚深的智慧,推动普贤广大无尽的行愿,使解行相扶,智愿合一。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是将过去在菩提道上修行的过程中,所积集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贤文殊二大士,以期随彼二大士所修习的一切法门而修学,常修学二大士的大智与大行。其实,初发心的菩萨,不但要学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更要学弥勒的大慈,观音的大悲,以及地藏的大愿,不过此经是华严经之一品,华严经是说华严三圣的境界,因此,特别推荐初发心菩萨,要学文殊普贤二大圣的大智大行而已,今此颂文,正是结归二圣。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此颂结归回向:如是最胜诸大愿,通指前文所说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以及孤起颂中,特别显示的菩萨十大愿,二皆属于最胜之愿,故为三世诸佛所称叹,是值得每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修学,但修学如是最胜诸大愿,所得的功德,不应据为一己所有,应该毫无保留的回向一切众生,回向菩提,以及回向实际真理,其目的是为得到普贤菩萨所有的一切殊胜行,以及所得的一切殊胜功德,故言: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二)颂显行愿功德(1)超颂极乐果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颂,都是显示本经所说行愿的功德殊胜。今此四颂,是超颂极乐果胜。以普贤胜行之因,不导生华藏而导生极乐,其原因有四:一弥陀愿重,偏愿接引娑婆世界苦恼众生。二虽十方佛土皆妙,但初发心者无所依凭,故方便引归极乐,使众心归一。三极乐不离华藏,亦华严世界之一,故导归极乐世界,等如导归华藏。四阿弥陀佛,即是本师,如密宗说:阿弥陀佛是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以密宗在大日如来外,不说阿弥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临命终时,诸多牵挂,万般无奈,加以孝子贤孙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碍重重,谈何容易。何况一生所作善恶业因,于临命终时,悉皆现前,一口气不来,便被业所牵,轮转六道。今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时,愿王相随,能尽除一切诸障碍,得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一生极乐,助缘殊胜,不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且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很快就能修学圆满,成就此十大愿行,故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当二利究竟,一切圆满尽无余时,便可以进而利乐一切众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广修菩萨行,广利诸众生,或回到娑婆世界来,巧把尘劳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于清净海会诸大菩萨围绕中,我时于胜莲华生,即是上品上生,亲睹如来无量光,即是亲见阿弥陀佛。现前授我菩提记,是蒙佛授记。蒙彼阿弥陀如来为我授记已,就可以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译言亿,即一千万,无数百俱胝,即是化成无量无数的身,加上广大无边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界,使一切众生咸皆离苦得乐,故言: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正是显示极乐果胜。

(2)结颂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通则总括本经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即是十大愿王;别则指普皆回向中,统摄一切菩萨行的十种别愿。若总若别,皆愿力无尽。即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我此行愿亦无尽。何况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穷尽,所以我此普贤行愿,是究竟永恒无有穷尽。故说: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3)追颂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八句是追颂校量闻经功德,前长文中说: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虽大,但不及一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之一。今颂文说:假使有人以堆满十方所有一切无量无边刹土如是众多又庄严,又珍贵的众宝,来供养一切如来,又以最胜安乐施于人天,并且经过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像可及,更非算数臂喻可尽,故言: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人天,经一切刹微尘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贤菩萨所说的最极殊胜的十大愿王,偶然得闻,一经于耳,即能对此十大显王,生起清净信心,并进而如法修行,实践此十大愿王,以求实现众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则其人所获得的殊胜功德,实过于彼前以众宝供养诸佛,及以最胜安乐,施于一切众生的人,可见愿王功德殊胜无比。

(4)追颂诸行胜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以下五偈,是追颂增上等五果胜德。善知识能为修道的增上缘,反之,恶知识则为障道因缘,亦即是恶增上缘,如涅槃经德王品言: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坏无量身,无众善心。是恶象等,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能坏净身及净心。是恶象等,能壤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道;为恶友杀,必至恶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当远离恶知识。

恶知识,既然是为患无穷,凡是修行人,必当远离。今因得闻十大愿王,并对十大愿王起信心,受持读诵,即可以常远离恶知识,摆脱恶友牵连,摆脱恶劣环境困扰,不致误入歧途,不致障碍进德修业,是以善根增长,恶业消灭,不但永离一切诸恶道,且临命终时,获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见如来无量光。无量光如来,即是阿弥陀佛。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化下,在与诸上善人聚会中,很快开发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贤菩萨最胜的行愿,正是增上缘最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四句追颂等流果胜。人的寿命,皆随各人宿业所感,长短不一,此中言:胜寿命,非关寿命之长短,而是以能修胜行,不虚度岁月,不浪费为胜。否则,恣情纵欲,荒废善行,恶业转增,将招致苦果无量,即是百岁亦非胜寿命。

法句经言: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故知人的寿命是否殊胜,不是在于人寿的长短,而是视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无限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定。今此人由闻愿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堕恶道,而且世世生生,善来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虚度岁月,故说:此人善得胜寿命。此胜寿命之人,不久当可以成就如彼普贤菩萨的种种胜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行,一念速疾皆消灭。

此四句追颂离系果胜。五无间罪,是一切恶业之极恶,一切众生由无智慧力,愚痴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恶友,作极恶之重罪,将堕无间地狱受苦。今幸遇佛法,得闻信受持读诵此普贤大愿王,即于刹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灭五无间业。远离恶业的系缚,故言: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是离系果殊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初两句是颂异熟果胜,后两句是颂士用果胜。因信解受持愿王功德,此人不独善来人中生,且生于名门贵族积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庄严。相好庄严是外在美,智慧庄严是内在美。内外皆美的异熟果,是由读诵受持愿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发心信受读诵普贤愿王,凭借愿王威神之力,不但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毁诸魔外道,应受三界众生的供养,如土大夫所发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四句是颂究竟果胜,长行文中,但说五果,今颂文孤起颂究竟果,实则,能得前五果之人,结果当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释尊未成佛前,示现苦行六年,又示现知非究竟,而离苦行林,往尼运河沐浴,复受善生牧女供养,气力平复,即诣菩提树下,降诸魔怨,然后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佛于最初三七日,转华严法轮后,便隐实施权,往鹿野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继而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法华涅槃,舍权归实,开籎显本,普令众生,回小向大,觉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诸含识。

诸含识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胜。今此偶然听闻普贤愿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并且实行受持读诵十大愿王,所以能速诣菩提大树王,坐道场,降魔军,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诸含识。

(三)结颂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初二句是颂前诸行,后二句颂显胜益,诸行,包括前长文中所说,听闻,信,乐,受持,读诵,书写,及演说等,于诸行中,或具足众行,或仅能受持一二,其所获功德,诚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议,唯有佛与佛能知,结果:决定获胜菩提道,是说明自利功德。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此颂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不要说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说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圆满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别是成就众生,是普贤行者的清净愿,因为受持普贤行愿的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众生,利益众生,故凡能完成成就众生清净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间,即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此颂结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行,所积集无量无边殊胜的福报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即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四)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词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为三段。一是如来赞善,二是指所说法,三是时众受持。今初段文是如来赞善。此四十卷华严经发起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中,与普贤文殊,及从普贤行愿所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俱。时佛因知诸大菩萨,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不但令庄严阁,忽然高广严丽,遍周法界,众宝严饰;同时令逝多林广增无限,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十方佛刹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各持众宝,围绕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当时普贤菩萨,观一切菩萨集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而为诸大菩萨演说师子频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诸菩萨。并现种种神变,令诸菩萨,入于如来神变大海,得无量三昧,成就摄受利益众生大悲门,而不离逝多林。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诸金刚神等,来到佛所,绕佛供养,辞退,往于南方,福生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以种种方便,随众生心而为说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再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善财童子言: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善财受教,即往南方参访善知识,如是展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为善财及诸菩萨,演说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说: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当时,不但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在座听法的一切菩萨,亦皆大欢喜,而释尊亦欣然从定境出,赞言:善哉!善哉!即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并导归极乐,实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双赞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此段文是说明所说之法,尔时是当释尊从师子频申三昧出,赞言:善哉善哉之时。诸圣者指善财南下,展转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因为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无论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萨摩诃萨。当善财参礼诸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皆为其演说自己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虽然当时佛已入定,不曾参与演说,但佛是会主,且当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为之印证,赞言:善哉!对其他善知识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佛亦了然而默许,佛是主,菩萨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

时指当此会之时,亦是法会完毕之时,除佛及普贤等大士外,还有众多听众,故下文列出五类不同的听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总结时众受持,时会众可分为五类:

一是文殊菩萨,及其所率领属下诸大菩萨,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类。

二弥勒菩萨,并其所率领于贤劫相继成佛的诸大菩萨是一类。

三无垢普贤,及其所率领住灌顶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与十方佛刹极微尘数菩萨,来聚集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的功德,诸大菩萨是一类。

舍利弗及诸大声闻,包括缘觉等众一类。

初学佛初发心的人及天龙八部等又是一类。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觉海而为上首约六千比丘,当初文殊菩萨,辞佛往福生城时,舍利弗亦辞佛并率其徒众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劝诸比丘,归依文殊,文殊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一积集一切菩提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力。

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为文殊菩萨的法眷属,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萨教化的众多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一类,是属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故说: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贤劫,是指现在住劫而言,劫以时间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如刚过去的住劫,名庄严劫,现在的住劫,名贤劫,未来的住劫,名星宿劫。现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经说:当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水中,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贤劫。于贤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孙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是。释尊于第九劫减劫中成佛,弥勒于第十劫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之后,有师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继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楼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当来成佛的诸大菩萨中,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当时亦在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当来成佛的一类。

一生补处,一生,指仅此一次受生而言,补处,是当补佛之处。慈恩法师释一生补处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场身。菩萨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时即是最后身,及坐道场身。

又菩萨有五种生:

一是除灾生,是由愿力为大鱼等,于饥馑时,济诸饥乏;或为大医生,救诸疾病;或为善巧,善和斗争;或为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水为火,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如维摩经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草药;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随类生:菩萨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维摩居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三者大势生:禀性聪慧,寿命形色,种姓高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

五者最胜生:此生资粮,丰富具足,如释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觉,作诸佛事。

今言一生补处,于前五种生中,摄前四种,若已下生,住最后身,即第五种摄灌顶位,亦即是受职位。菩萨十地位满,进入等觉,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如世间太子将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顶;等觉菩萨,将入佛位,名灌顶位。华严海会中,能一生补佛之处,位居灌顶的大菩萨固然众多,而来自十方种种世界,其数如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大菩萨更多,此等诸大菩萨,是以普贤菩萨而为上首,是灌顶位的一类。故言: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位灌顶位诸大菩萨,及除十方种种之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鹙鹭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龙陀佛再来,今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以度小乘根基众生,先令一切众生,入佛教出家学佛,然后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连,译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诃二字拣别,合名大目犍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与舍利弗年少为友,同师外道,各有一百弟子,后因闻马胜比丘转说佛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常作如是说。而感悟归佛,助佛教化,是声闻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经文先列菩萨众,后列声闻众,应概括辟支佛众,是小乘圣者的一类。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杂类,人是当时在座听法的人间众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众。龙有天龙,人龙,地龙,及王龙等四种,是就其职位而言,天龙是执持天宫殿,令不堕落者。人龙是主理人间水源,能兴云致雨;地龙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龙则守护王之宝藏。又就龙的形态言,有四种不同,一虬龙:是头有角的龙;二鹰龙:是有翼的龙;三蛟龙:是有鳞的龙;四骊龙:是有如意宝珠的龙,属于龙王之类。

龙有三苦,亦名三恼,或三患,一热风或热沙著身,烧其皮肉痛入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诸宝物,以为苦恼;三金翅鸟搏食,诸龙怖畏,常懊苦恼。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时,二风吹云散时,三修罗收云入海时,四雨师放逸懈怠时,五众生造孽过重时,龙天嗔责,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药叉,译捷疾,有翅能飞空,嗜吃婴儿,居下天,守天城门。干达婆译寻香,是天帝乐臣,帝释须奏乐时,燃香,即寻香至。

阿修罗,译名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楼罗,译名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两翼展开,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湿、化四生,以龙为食。

紧那罗,译名疑人,形似人,体是畜,头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罗伽,译大腹行,是大蟒蛇类,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众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众生,总摄天龙八部以外一切众生,此等众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种善根,凡佛说法海会云集时,亦来恭听,如归慈父,若趣医师,是法会外护之一类。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的反应情绪,凡在法会中,无论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之众,或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大菩萨众,或位居补处,住灌顶位的十方极佛刹微尘众,或是列席旁听的二乘圣众,或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闻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功德,经佛印证之后,无不皆大欢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师在圆觉疏中,引文殊所问经说:欢喜奉行有三义:一是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说清净,以如实知诸法体故;三得果清净,以时众闻法得益故。由是因缘,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皆大欢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品开始,是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及诸大菩萨,说其修持十大愿王,不可思议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华严,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说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而已。今最后却说:闻佛所说,是归功于佛,因为佛是法会主,菩萨是伴,菩萨于佛前说,经佛印许赞叹,即等如佛说,故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二)颂显行愿功德(1)超颂极乐果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颂,都是显示本经所说行愿的功德殊胜。今此四颂,是超颂极乐果胜。以普贤胜行之因,不导生华藏而导生极乐,其原因有四:一弥陀愿重,偏愿接引娑婆世界苦恼众生。二虽十方佛土皆妙,但初发心者无所依凭,故方便引归极乐,使众心归一。三极乐不离华藏,亦华严世界之一,故导归极乐世界,等如导归华藏。四阿弥陀佛,即是本师,如密宗说:阿弥陀佛是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以密宗在大日如来外,不说阿弥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临命终时,诸多牵挂,万般无奈,加以孝子贤孙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碍重重,谈何容易。何况一生所作善恶业因,于临命终时,悉皆现前,一口气不来,便被业所牵,轮转六道。今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时,愿王相随,能尽除一切诸障碍,得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一生极乐,助缘殊胜,不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且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很快就能修学圆满,成就此十大愿行,故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当二利究竟,一切圆满尽无余时,便可以进而利乐一切众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广修菩萨行,广利诸众生,或回到娑婆世界来,巧把尘劳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于清净海会诸大菩萨围绕中,我时于胜莲华生,即是上品上生,亲睹如来无量光,即是亲见阿弥陀佛。现前授我菩提记,是蒙佛授记。蒙彼阿弥陀如来为我授记已,就可以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译言亿,即一千万,无数百俱胝,即是化成无量无数的身,加上广大无边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界,使一切众生咸皆离苦得乐,故言: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正是显示极乐果胜。

(2)结颂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通则总括本经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即是十大愿王;别则指普皆回向中,统摄一切菩萨行的十种别愿。若总若别,皆愿力无尽。即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我此行愿亦无尽。何况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穷尽,所以我此普贤行愿,是究竟永恒无有穷尽。故说: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3)追颂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八句是追颂校量闻经功德,前长文中说: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虽大,但不及一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之一。今颂文说:假使有人以堆满十方所有一切无量无边刹土如是众多又庄严,又珍贵的众宝,来供养一切如来,又以最胜安乐施于人天,并且经过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像可及,更非算数臂喻可尽,故言: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人天,经一切刹微尘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贤菩萨所说的最极殊胜的十大愿王,偶然得闻,一经于耳,即能对此十大显王,生起清净信心,并进而如法修行,实践此十大愿王,以求实现众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则其人所获得的殊胜功德,实过于彼前以众宝供养诸佛,及以最胜安乐,施于一切众生的人,可见愿王功德殊胜无比。

(4)追颂诸行胜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以下五偈,是追颂增上等五果胜德。善知识能为修道的增上缘,反之,恶知识则为障道因缘,亦即是恶增上缘,如涅槃经德王品言: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坏无量身,无众善心。是恶象等,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能坏净身及净心。是恶象等,能壤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道;为恶友杀,必至恶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当远离恶知识。

恶知识,既然是为患无穷,凡是修行人,必当远离。今因得闻十大愿王,并对十大愿王起信心,受持读诵,即可以常远离恶知识,摆脱恶友牵连,摆脱恶劣环境困扰,不致误入歧途,不致障碍进德修业,是以善根增长,恶业消灭,不但永离一切诸恶道,且临命终时,获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见如来无量光。无量光如来,即是阿弥陀佛。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化下,在与诸上善人聚会中,很快开发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贤菩萨最胜的行愿,正是增上缘最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四句追颂等流果胜。人的寿命,皆随各人宿业所感,长短不一,此中言:胜寿命,非关寿命之长短,而是以能修胜行,不虚度岁月,不浪费为胜。否则,恣情纵欲,荒废善行,恶业转增,将招致苦果无量,即是百岁亦非胜寿命。

法句经言: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故知人的寿命是否殊胜,不是在于人寿的长短,而是视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无限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定。今此人由闻愿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堕恶道,而且世世生生,善来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虚度岁月,故说:此人善得胜寿命。此胜寿命之人,不久当可以成就如彼普贤菩萨的种种胜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行,一念速疾皆消灭。

此四句追颂离系果胜。五无间罪,是一切恶业之极恶,一切众生由无智慧力,愚痴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恶友,作极恶之重罪,将堕无间地狱受苦。今幸遇佛法,得闻信受持读诵此普贤大愿王,即于刹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灭五无间业。远离恶业的系缚,故言: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是离系果殊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初两句是颂异熟果胜,后两句是颂士用果胜。因信解受持愿王功德,此人不独善来人中生,且生于名门贵族积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庄严。相好庄严是外在美,智慧庄严是内在美。内外皆美的异熟果,是由读诵受持愿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发心信受读诵普贤愿王,凭借愿王威神之力,不但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毁诸魔外道,应受三界众生的供养,如土大夫所发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四句是颂究竟果胜,长行文中,但说五果,今颂文孤起颂究竟果,实则,能得前五果之人,结果当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释尊未成佛前,示现苦行六年,又示现知非究竟,而离苦行林,往尼运河沐浴,复受善生牧女供养,气力平复,即诣菩提树下,降诸魔怨,然后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佛于最初三七日,转华严法轮后,便隐实施权,往鹿野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继而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法华涅槃,舍权归实,开籎显本,普令众生,回小向大,觉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诸含识。

诸含识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胜。今此偶然听闻普贤愿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并且实行受持读诵十大愿王,所以能速诣菩提大树王,坐道场,降魔军,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诸含识。

(三)结颂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初二句是颂前诸行,后二句颂显胜益,诸行,包括前长文中所说,听闻,信,乐,受持,读诵,书写,及演说等,于诸行中,或具足众行,或仅能受持一二,其所获功德,诚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议,唯有佛与佛能知,结果:决定获胜菩提道,是说明自利功德。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此颂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不要说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说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圆满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别是成就众生,是普贤行者的清净愿,因为受持普贤行愿的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众生,利益众生,故凡能完成成就众生清净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间,即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此颂结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行,所积集无量无边殊胜的福报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即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四)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词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为三段。一是如来赞善,二是指所说法,三是时众受持。今初段文是如来赞善。此四十卷华严经发起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中,与普贤文殊,及从普贤行愿所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俱。时佛因知诸大菩萨,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不但令庄严阁,忽然高广严丽,遍周法界,众宝严饰;同时令逝多林广增无限,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十方佛刹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各持众宝,围绕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当时普贤菩萨,观一切菩萨集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而为诸大菩萨演说师子频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诸菩萨。并现种种神变,令诸菩萨,入于如来神变大海,得无量三昧,成就摄受利益众生大悲门,而不离逝多林。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诸金刚神等,来到佛所,绕佛供养,辞退,往于南方,福生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以种种方便,随众生心而为说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再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善财童子言: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善财受教,即往南方参访善知识,如是展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为善财及诸菩萨,演说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说: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当时,不但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在座听法的一切菩萨,亦皆大欢喜,而释尊亦欣然从定境出,赞言:善哉!善哉!即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并导归极乐,实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双赞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此段文是说明所说之法,尔时是当释尊从师子频申三昧出,赞言:善哉善哉之时。诸圣者指善财南下,展转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因为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无论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萨摩诃萨。当善财参礼诸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皆为其演说自己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虽然当时佛已入定,不曾参与演说,但佛是会主,且当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为之印证,赞言:善哉!对其他善知识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佛亦了然而默许,佛是主,菩萨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

时指当此会之时,亦是法会完毕之时,除佛及普贤等大士外,还有众多听众,故下文列出五类不同的听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总结时众受持,时会众可分为五类:

一是文殊菩萨,及其所率领属下诸大菩萨,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类。

二弥勒菩萨,并其所率领于贤劫相继成佛的诸大菩萨是一类。

三无垢普贤,及其所率领住灌顶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与十方佛刹极微尘数菩萨,来聚集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的功德,诸大菩萨是一类。

舍利弗及诸大声闻,包括缘觉等众一类。

初学佛初发心的人及天龙八部等又是一类。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觉海而为上首约六千比丘,当初文殊菩萨,辞佛往福生城时,舍利弗亦辞佛并率其徒众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劝诸比丘,归依文殊,文殊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一积集一切菩提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力。

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为文殊菩萨的法眷属,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萨教化的众多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一类,是属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故说: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贤劫,是指现在住劫而言,劫以时间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如刚过去的住劫,名庄严劫,现在的住劫,名贤劫,未来的住劫,名星宿劫。现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经说:当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水中,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贤劫。于贤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孙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是。释尊于第九劫减劫中成佛,弥勒于第十劫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之后,有师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继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楼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当来成佛的诸大菩萨中,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当时亦在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当来成佛的一类。

一生补处,一生,指仅此一次受生而言,补处,是当补佛之处。慈恩法师释一生补处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场身。菩萨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时即是最后身,及坐道场身。

又菩萨有五种生:

一是除灾生,是由愿力为大鱼等,于饥馑时,济诸饥乏;或为大医生,救诸疾病;或为善巧,善和斗争;或为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水为火,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如维摩经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草药;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随类生:菩萨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维摩居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三者大势生:禀性聪慧,寿命形色,种姓高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

五者最胜生:此生资粮,丰富具足,如释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觉,作诸佛事。

今言一生补处,于前五种生中,摄前四种,若已下生,住最后身,即第五种摄灌顶位,亦即是受职位。菩萨十地位满,进入等觉,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如世间太子将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顶;等觉菩萨,将入佛位,名灌顶位。华严海会中,能一生补佛之处,位居灌顶的大菩萨固然众多,而来自十方种种世界,其数如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大菩萨更多,此等诸大菩萨,是以普贤菩萨而为上首,是灌顶位的一类。故言: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位灌顶位诸大菩萨,及除十方种种之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鹙鹭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龙陀佛再来,今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以度小乘根基众生,先令一切众生,入佛教出家学佛,然后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连,译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诃二字拣别,合名大目犍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与舍利弗年少为友,同师外道,各有一百弟子,后因闻马胜比丘转说佛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常作如是说。而感悟归佛,助佛教化,是声闻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经文先列菩萨众,后列声闻众,应概括辟支佛众,是小乘圣者的一类。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杂类,人是当时在座听法的人间众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众。龙有天龙,人龙,地龙,及王龙等四种,是就其职位而言,天龙是执持天宫殿,令不堕落者。人龙是主理人间水源,能兴云致雨;地龙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龙则守护王之宝藏。又就龙的形态言,有四种不同,一虬龙:是头有角的龙;二鹰龙:是有翼的龙;三蛟龙:是有鳞的龙;四骊龙:是有如意宝珠的龙,属于龙王之类。

龙有三苦,亦名三恼,或三患,一热风或热沙著身,烧其皮肉痛入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诸宝物,以为苦恼;三金翅鸟搏食,诸龙怖畏,常懊苦恼。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时,二风吹云散时,三修罗收云入海时,四雨师放逸懈怠时,五众生造孽过重时,龙天嗔责,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药叉,译捷疾,有翅能飞空,嗜吃婴儿,居下天,守天城门。干达婆译寻香,是天帝乐臣,帝释须奏乐时,燃香,即寻香至。

阿修罗,译名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楼罗,译名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两翼展开,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湿、化四生,以龙为食。

紧那罗,译名疑人,形似人,体是畜,头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罗伽,译大腹行,是大蟒蛇类,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众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众生,总摄天龙八部以外一切众生,此等众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种善根,凡佛说法海会云集时,亦来恭听,如归慈父,若趣医师,是法会外护之一类。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的反应情绪,凡在法会中,无论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之众,或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大菩萨众,或位居补处,住灌顶位的十方极佛刹微尘众,或是列席旁听的二乘圣众,或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闻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功德,经佛印证之后,无不皆大欢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师在圆觉疏中,引文殊所问经说:欢喜奉行有三义:一是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说清净,以如实知诸法体故;三得果清净,以时众闻法得益故。由是因缘,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皆大欢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品开始,是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及诸大菩萨,说其修持十大愿王,不可思议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华严,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说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而已。今最后却说:闻佛所说,是归功于佛,因为佛是法会主,菩萨是伴,菩萨于佛前说,经佛印许赞叹,即等如佛说,故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二)颂显行愿功德(1)超颂极乐果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颂,都是显示本经所说行愿的功德殊胜。今此四颂,是超颂极乐果胜。以普贤胜行之因,不导生华藏而导生极乐,其原因有四:一弥陀愿重,偏愿接引娑婆世界苦恼众生。二虽十方佛土皆妙,但初发心者无所依凭,故方便引归极乐,使众心归一。三极乐不离华藏,亦华严世界之一,故导归极乐世界,等如导归华藏。四阿弥陀佛,即是本师,如密宗说:阿弥陀佛是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以密宗在大日如来外,不说阿弥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临命终时,诸多牵挂,万般无奈,加以孝子贤孙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碍重重,谈何容易。何况一生所作善恶业因,于临命终时,悉皆现前,一口气不来,便被业所牵,轮转六道。今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时,愿王相随,能尽除一切诸障碍,得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一生极乐,助缘殊胜,不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且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很快就能修学圆满,成就此十大愿行,故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当二利究竟,一切圆满尽无余时,便可以进而利乐一切众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广修菩萨行,广利诸众生,或回到娑婆世界来,巧把尘劳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于清净海会诸大菩萨围绕中,我时于胜莲华生,即是上品上生,亲睹如来无量光,即是亲见阿弥陀佛。现前授我菩提记,是蒙佛授记。蒙彼阿弥陀如来为我授记已,就可以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译言亿,即一千万,无数百俱胝,即是化成无量无数的身,加上广大无边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界,使一切众生咸皆离苦得乐,故言: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正是显示极乐果胜。

(2)结颂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通则总括本经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即是十大愿王;别则指普皆回向中,统摄一切菩萨行的十种别愿。若总若别,皆愿力无尽。即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我此行愿亦无尽。何况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穷尽,所以我此普贤行愿,是究竟永恒无有穷尽。故说: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3)追颂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八句是追颂校量闻经功德,前长文中说: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虽大,但不及一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之一。今颂文说:假使有人以堆满十方所有一切无量无边刹土如是众多又庄严,又珍贵的众宝,来供养一切如来,又以最胜安乐施于人天,并且经过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像可及,更非算数臂喻可尽,故言: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人天,经一切刹微尘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贤菩萨所说的最极殊胜的十大愿王,偶然得闻,一经于耳,即能对此十大显王,生起清净信心,并进而如法修行,实践此十大愿王,以求实现众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则其人所获得的殊胜功德,实过于彼前以众宝供养诸佛,及以最胜安乐,施于一切众生的人,可见愿王功德殊胜无比。

(4)追颂诸行胜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以下五偈,是追颂增上等五果胜德。善知识能为修道的增上缘,反之,恶知识则为障道因缘,亦即是恶增上缘,如涅槃经德王品言: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坏无量身,无众善心。是恶象等,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能坏净身及净心。是恶象等,能壤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道;为恶友杀,必至恶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当远离恶知识。

恶知识,既然是为患无穷,凡是修行人,必当远离。今因得闻十大愿王,并对十大愿王起信心,受持读诵,即可以常远离恶知识,摆脱恶友牵连,摆脱恶劣环境困扰,不致误入歧途,不致障碍进德修业,是以善根增长,恶业消灭,不但永离一切诸恶道,且临命终时,获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见如来无量光。无量光如来,即是阿弥陀佛。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化下,在与诸上善人聚会中,很快开发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贤菩萨最胜的行愿,正是增上缘最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四句追颂等流果胜。人的寿命,皆随各人宿业所感,长短不一,此中言:胜寿命,非关寿命之长短,而是以能修胜行,不虚度岁月,不浪费为胜。否则,恣情纵欲,荒废善行,恶业转增,将招致苦果无量,即是百岁亦非胜寿命。

法句经言: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故知人的寿命是否殊胜,不是在于人寿的长短,而是视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无限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定。今此人由闻愿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堕恶道,而且世世生生,善来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虚度岁月,故说:此人善得胜寿命。此胜寿命之人,不久当可以成就如彼普贤菩萨的种种胜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行,一念速疾皆消灭。

此四句追颂离系果胜。五无间罪,是一切恶业之极恶,一切众生由无智慧力,愚痴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恶友,作极恶之重罪,将堕无间地狱受苦。今幸遇佛法,得闻信受持读诵此普贤大愿王,即于刹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灭五无间业。远离恶业的系缚,故言: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是离系果殊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初两句是颂异熟果胜,后两句是颂士用果胜。因信解受持愿王功德,此人不独善来人中生,且生于名门贵族积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庄严。相好庄严是外在美,智慧庄严是内在美。内外皆美的异熟果,是由读诵受持愿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发心信受读诵普贤愿王,凭借愿王威神之力,不但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毁诸魔外道,应受三界众生的供养,如土大夫所发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四句是颂究竟果胜,长行文中,但说五果,今颂文孤起颂究竟果,实则,能得前五果之人,结果当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释尊未成佛前,示现苦行六年,又示现知非究竟,而离苦行林,往尼运河沐浴,复受善生牧女供养,气力平复,即诣菩提树下,降诸魔怨,然后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佛于最初三七日,转华严法轮后,便隐实施权,往鹿野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继而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法华涅槃,舍权归实,开籎显本,普令众生,回小向大,觉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诸含识。

诸含识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胜。今此偶然听闻普贤愿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并且实行受持读诵十大愿王,所以能速诣菩提大树王,坐道场,降魔军,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诸含识。

(三)结颂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初二句是颂前诸行,后二句颂显胜益,诸行,包括前长文中所说,听闻,信,乐,受持,读诵,书写,及演说等,于诸行中,或具足众行,或仅能受持一二,其所获功德,诚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议,唯有佛与佛能知,结果:决定获胜菩提道,是说明自利功德。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此颂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不要说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说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圆满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别是成就众生,是普贤行者的清净愿,因为受持普贤行愿的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众生,利益众生,故凡能完成成就众生清净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间,即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此颂结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行,所积集无量无边殊胜的福报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即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四)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词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为三段。一是如来赞善,二是指所说法,三是时众受持。今初段文是如来赞善。此四十卷华严经发起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中,与普贤文殊,及从普贤行愿所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俱。时佛因知诸大菩萨,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不但令庄严阁,忽然高广严丽,遍周法界,众宝严饰;同时令逝多林广增无限,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十方佛刹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各持众宝,围绕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当时普贤菩萨,观一切菩萨集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而为诸大菩萨演说师子频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诸菩萨。并现种种神变,令诸菩萨,入于如来神变大海,得无量三昧,成就摄受利益众生大悲门,而不离逝多林。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诸金刚神等,来到佛所,绕佛供养,辞退,往于南方,福生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以种种方便,随众生心而为说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再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善财童子言: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善财受教,即往南方参访善知识,如是展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为善财及诸菩萨,演说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说: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当时,不但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在座听法的一切菩萨,亦皆大欢喜,而释尊亦欣然从定境出,赞言:善哉!善哉!即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并导归极乐,实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双赞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此段文是说明所说之法,尔时是当释尊从师子频申三昧出,赞言:善哉善哉之时。诸圣者指善财南下,展转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因为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无论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萨摩诃萨。当善财参礼诸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皆为其演说自己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虽然当时佛已入定,不曾参与演说,但佛是会主,且当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为之印证,赞言:善哉!对其他善知识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佛亦了然而默许,佛是主,菩萨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

时指当此会之时,亦是法会完毕之时,除佛及普贤等大士外,还有众多听众,故下文列出五类不同的听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总结时众受持,时会众可分为五类:

一是文殊菩萨,及其所率领属下诸大菩萨,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类。

二弥勒菩萨,并其所率领于贤劫相继成佛的诸大菩萨是一类。

三无垢普贤,及其所率领住灌顶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与十方佛刹极微尘数菩萨,来聚集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的功德,诸大菩萨是一类。

舍利弗及诸大声闻,包括缘觉等众一类。

初学佛初发心的人及天龙八部等又是一类。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觉海而为上首约六千比丘,当初文殊菩萨,辞佛往福生城时,舍利弗亦辞佛并率其徒众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劝诸比丘,归依文殊,文殊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一积集一切菩提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力。

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为文殊菩萨的法眷属,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萨教化的众多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一类,是属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故说: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贤劫,是指现在住劫而言,劫以时间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如刚过去的住劫,名庄严劫,现在的住劫,名贤劫,未来的住劫,名星宿劫。现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经说:当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水中,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贤劫。于贤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孙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是。释尊于第九劫减劫中成佛,弥勒于第十劫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之后,有师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继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楼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当来成佛的诸大菩萨中,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当时亦在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当来成佛的一类。

一生补处,一生,指仅此一次受生而言,补处,是当补佛之处。慈恩法师释一生补处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场身。菩萨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时即是最后身,及坐道场身。

又菩萨有五种生:

一是除灾生,是由愿力为大鱼等,于饥馑时,济诸饥乏;或为大医生,救诸疾病;或为善巧,善和斗争;或为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水为火,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如维摩经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草药;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随类生:菩萨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维摩居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三者大势生:禀性聪慧,寿命形色,种姓高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

五者最胜生:此生资粮,丰富具足,如释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觉,作诸佛事。

今言一生补处,于前五种生中,摄前四种,若已下生,住最后身,即第五种摄灌顶位,亦即是受职位。菩萨十地位满,进入等觉,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如世间太子将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顶;等觉菩萨,将入佛位,名灌顶位。华严海会中,能一生补佛之处,位居灌顶的大菩萨固然众多,而来自十方种种世界,其数如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大菩萨更多,此等诸大菩萨,是以普贤菩萨而为上首,是灌顶位的一类。故言: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位灌顶位诸大菩萨,及除十方种种之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鹙鹭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龙陀佛再来,今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以度小乘根基众生,先令一切众生,入佛教出家学佛,然后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连,译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诃二字拣别,合名大目犍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与舍利弗年少为友,同师外道,各有一百弟子,后因闻马胜比丘转说佛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常作如是说。而感悟归佛,助佛教化,是声闻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经文先列菩萨众,后列声闻众,应概括辟支佛众,是小乘圣者的一类。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杂类,人是当时在座听法的人间众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众。龙有天龙,人龙,地龙,及王龙等四种,是就其职位而言,天龙是执持天宫殿,令不堕落者。人龙是主理人间水源,能兴云致雨;地龙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龙则守护王之宝藏。又就龙的形态言,有四种不同,一虬龙:是头有角的龙;二鹰龙:是有翼的龙;三蛟龙:是有鳞的龙;四骊龙:是有如意宝珠的龙,属于龙王之类。

龙有三苦,亦名三恼,或三患,一热风或热沙著身,烧其皮肉痛入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诸宝物,以为苦恼;三金翅鸟搏食,诸龙怖畏,常懊苦恼。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时,二风吹云散时,三修罗收云入海时,四雨师放逸懈怠时,五众生造孽过重时,龙天嗔责,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药叉,译捷疾,有翅能飞空,嗜吃婴儿,居下天,守天城门。干达婆译寻香,是天帝乐臣,帝释须奏乐时,燃香,即寻香至。

阿修罗,译名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楼罗,译名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两翼展开,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湿、化四生,以龙为食。

紧那罗,译名疑人,形似人,体是畜,头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罗伽,译大腹行,是大蟒蛇类,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众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众生,总摄天龙八部以外一切众生,此等众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种善根,凡佛说法海会云集时,亦来恭听,如归慈父,若趣医师,是法会外护之一类。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的反应情绪,凡在法会中,无论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之众,或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大菩萨众,或位居补处,住灌顶位的十方极佛刹微尘众,或是列席旁听的二乘圣众,或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闻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功德,经佛印证之后,无不皆大欢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师在圆觉疏中,引文殊所问经说:欢喜奉行有三义:一是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说清净,以如实知诸法体故;三得果清净,以时众闻法得益故。由是因缘,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皆大欢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品开始,是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及诸大菩萨,说其修持十大愿王,不可思议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华严,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说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而已。今最后却说:闻佛所说,是归功于佛,因为佛是法会主,菩萨是伴,菩萨于佛前说,经佛印许赞叹,即等如佛说,故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二)颂显行愿功德(1)超颂极乐果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颂,都是显示本经所说行愿的功德殊胜。今此四颂,是超颂极乐果胜。以普贤胜行之因,不导生华藏而导生极乐,其原因有四:一弥陀愿重,偏愿接引娑婆世界苦恼众生。二虽十方佛土皆妙,但初发心者无所依凭,故方便引归极乐,使众心归一。三极乐不离华藏,亦华严世界之一,故导归极乐世界,等如导归华藏。四阿弥陀佛,即是本师,如密宗说:阿弥陀佛是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以密宗在大日如来外,不说阿弥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临命终时,诸多牵挂,万般无奈,加以孝子贤孙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碍重重,谈何容易。何况一生所作善恶业因,于临命终时,悉皆现前,一口气不来,便被业所牵,轮转六道。今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时,愿王相随,能尽除一切诸障碍,得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一生极乐,助缘殊胜,不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且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很快就能修学圆满,成就此十大愿行,故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当二利究竟,一切圆满尽无余时,便可以进而利乐一切众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广修菩萨行,广利诸众生,或回到娑婆世界来,巧把尘劳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于清净海会诸大菩萨围绕中,我时于胜莲华生,即是上品上生,亲睹如来无量光,即是亲见阿弥陀佛。现前授我菩提记,是蒙佛授记。蒙彼阿弥陀如来为我授记已,就可以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译言亿,即一千万,无数百俱胝,即是化成无量无数的身,加上广大无边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界,使一切众生咸皆离苦得乐,故言: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正是显示极乐果胜。

(2)结颂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通则总括本经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即是十大愿王;别则指普皆回向中,统摄一切菩萨行的十种别愿。若总若别,皆愿力无尽。即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我此行愿亦无尽。何况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穷尽,所以我此普贤行愿,是究竟永恒无有穷尽。故说: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3)追颂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八句是追颂校量闻经功德,前长文中说: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虽大,但不及一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之一。今颂文说:假使有人以堆满十方所有一切无量无边刹土如是众多又庄严,又珍贵的众宝,来供养一切如来,又以最胜安乐施于人天,并且经过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像可及,更非算数臂喻可尽,故言: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人天,经一切刹微尘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贤菩萨所说的最极殊胜的十大愿王,偶然得闻,一经于耳,即能对此十大显王,生起清净信心,并进而如法修行,实践此十大愿王,以求实现众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则其人所获得的殊胜功德,实过于彼前以众宝供养诸佛,及以最胜安乐,施于一切众生的人,可见愿王功德殊胜无比。

(4)追颂诸行胜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以下五偈,是追颂增上等五果胜德。善知识能为修道的增上缘,反之,恶知识则为障道因缘,亦即是恶增上缘,如涅槃经德王品言: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坏无量身,无众善心。是恶象等,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能坏净身及净心。是恶象等,能壤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道;为恶友杀,必至恶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当远离恶知识。

恶知识,既然是为患无穷,凡是修行人,必当远离。今因得闻十大愿王,并对十大愿王起信心,受持读诵,即可以常远离恶知识,摆脱恶友牵连,摆脱恶劣环境困扰,不致误入歧途,不致障碍进德修业,是以善根增长,恶业消灭,不但永离一切诸恶道,且临命终时,获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见如来无量光。无量光如来,即是阿弥陀佛。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化下,在与诸上善人聚会中,很快开发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贤菩萨最胜的行愿,正是增上缘最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四句追颂等流果胜。人的寿命,皆随各人宿业所感,长短不一,此中言:胜寿命,非关寿命之长短,而是以能修胜行,不虚度岁月,不浪费为胜。否则,恣情纵欲,荒废善行,恶业转增,将招致苦果无量,即是百岁亦非胜寿命。

法句经言: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嗔。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故知人的寿命是否殊胜,不是在于人寿的长短,而是视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无限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定。今此人由闻愿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堕恶道,而且世世生生,善来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虚度岁月,故说:此人善得胜寿命。此胜寿命之人,不久当可以成就如彼普贤菩萨的种种胜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行,一念速疾皆消灭。

此四句追颂离系果胜。五无间罪,是一切恶业之极恶,一切众生由无智慧力,愚痴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恶友,作极恶之重罪,将堕无间地狱受苦。今幸遇佛法,得闻信受持读诵此普贤大愿王,即于刹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灭五无间业。远离恶业的系缚,故言: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是离系果殊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初两句是颂异熟果胜,后两句是颂士用果胜。因信解受持愿王功德,此人不独善来人中生,且生于名门贵族积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庄严。相好庄严是外在美,智慧庄严是内在美。内外皆美的异熟果,是由读诵受持愿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发心信受读诵普贤愿王,凭借愿王威神之力,不但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毁诸魔外道,应受三界众生的供养,如土大夫所发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四句是颂究竟果胜,长行文中,但说五果,今颂文孤起颂究竟果,实则,能得前五果之人,结果当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释尊未成佛前,示现苦行六年,又示现知非究竟,而离苦行林,往尼运河沐浴,复受善生牧女供养,气力平复,即诣菩提树下,降诸魔怨,然后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佛于最初三七日,转华严法轮后,便隐实施权,往鹿野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法轮,继而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法华涅槃,舍权归实,开籎显本,普令众生,回小向大,觉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诸含识。

诸含识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胜。今此偶然听闻普贤愿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并且实行受持读诵十大愿王,所以能速诣菩提大树王,坐道场,降魔军,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诸含识。

(三)结颂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初二句是颂前诸行,后二句颂显胜益,诸行,包括前长文中所说,听闻,信,乐,受持,读诵,书写,及演说等,于诸行中,或具足众行,或仅能受持一二,其所获功德,诚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议,唯有佛与佛能知,结果:决定获胜菩提道,是说明自利功德。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此颂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不要说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说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圆满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别是成就众生,是普贤行者的清净愿,因为受持普贤行愿的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众生,利益众生,故凡能完成成就众生清净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间,即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此颂结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行,所积集无量无边殊胜的福报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即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四)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词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为三段。一是如来赞善,二是指所说法,三是时众受持。今初段文是如来赞善。此四十卷华严经发起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中,与普贤文殊,及从普贤行愿所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俱。时佛因知诸大菩萨,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不但令庄严阁,忽然高广严丽,遍周法界,众宝严饰;同时令逝多林广增无限,与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十方佛刹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各持众宝,围绕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当时普贤菩萨,观一切菩萨集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而为诸大菩萨演说师子频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诸菩萨。并现种种神变,令诸菩萨,入于如来神变大海,得无量三昧,成就摄受利益众生大悲门,而不离逝多林。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诸金刚神等,来到佛所,绕佛供养,辞退,往于南方,福生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以种种方便,随众生心而为说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再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善财童子言: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善财受教,即往南方参访善知识,如是展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为善财及诸菩萨,演说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说: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当时,不但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在座听法的一切菩萨,亦皆大欢喜,而释尊亦欣然从定境出,赞言:善哉!善哉!即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并导归极乐,实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双赞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此段文是说明所说之法,尔时是当释尊从师子频申三昧出,赞言:善哉善哉之时。诸圣者指善财南下,展转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因为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无论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萨摩诃萨。当善财参礼诸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皆为其演说自己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虽然当时佛已入定,不曾参与演说,但佛是会主,且当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为之印证,赞言:善哉!对其他善知识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佛亦了然而默许,佛是主,菩萨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

时指当此会之时,亦是法会完毕之时,除佛及普贤等大士外,还有众多听众,故下文列出五类不同的听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总结时众受持,时会众可分为五类:

一是文殊菩萨,及其所率领属下诸大菩萨,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类。

二弥勒菩萨,并其所率领于贤劫相继成佛的诸大菩萨是一类。

三无垢普贤,及其所率领住灌顶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与十方佛刹极微尘数菩萨,来聚集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的功德,诸大菩萨是一类。

舍利弗及诸大声闻,包括缘觉等众一类。

初学佛初发心的人及天龙八部等又是一类。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觉海而为上首约六千比丘,当初文殊菩萨,辞佛往福生城时,舍利弗亦辞佛并率其徒众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劝诸比丘,归依文殊,文殊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一积集一切菩提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刹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刹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力。

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为文殊菩萨的法眷属,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萨教化的众多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一类,是属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故说: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贤劫,是指现在住劫而言,劫以时间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如刚过去的住劫,名庄严劫,现在的住劫,名贤劫,未来的住劫,名星宿劫。现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经说:当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水中,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贤劫。于贤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孙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是。释尊于第九劫减劫中成佛,弥勒于第十劫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之后,有师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继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楼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当来成佛的诸大菩萨中,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当时亦在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当来成佛的一类。

一生补处,一生,指仅此一次受生而言,补处,是当补佛之处。慈恩法师释一生补处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场身。菩萨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当来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时即是最后身,及坐道场身。

又菩萨有五种生:

一是除灾生,是由愿力为大鱼等,于饥馑时,济诸饥乏;或为大医生,救诸疾病;或为善巧,善和斗争;或为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水为火,为车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如维摩经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火风,劫中有疾病,现身作草药;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劫中有刀兵,为王起慈悲等。

二者随类生:菩萨以愿自在力,于旁生等恶趣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维摩居士:入诸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

三者大势生:禀性聪慧,寿命形色,种姓高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导,随所应生。

五者最胜生:此生资粮,丰富具足,如释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觉,作诸佛事。

今言一生补处,于前五种生中,摄前四种,若已下生,住最后身,即第五种摄灌顶位,亦即是受职位。菩萨十地位满,进入等觉,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如世间太子将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顶;等觉菩萨,将入佛位,名灌顶位。华严海会中,能一生补佛之处,位居灌顶的大菩萨固然众多,而来自十方种种世界,其数如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大菩萨更多,此等诸大菩萨,是以普贤菩萨而为上首,是灌顶位的一类。故言: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位灌顶位诸大菩萨,及除十方种种之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舍利弗是梵语,译名鹙鹭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龙陀佛再来,今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以度小乘根基众生,先令一切众生,入佛教出家学佛,然后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连,译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诃二字拣别,合名大目犍连,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与舍利弗年少为友,同师外道,各有一百弟子,后因闻马胜比丘转说佛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常作如是说。而感悟归佛,助佛教化,是声闻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经文先列菩萨众,后列声闻众,应概括辟支佛众,是小乘圣者的一类。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杂类,人是当时在座听法的人间众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层天众。龙有天龙,人龙,地龙,及王龙等四种,是就其职位而言,天龙是执持天宫殿,令不堕落者。人龙是主理人间水源,能兴云致雨;地龙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龙则守护王之宝藏。又就龙的形态言,有四种不同,一虬龙:是头有角的龙;二鹰龙:是有翼的龙;三蛟龙:是有鳞的龙;四骊龙:是有如意宝珠的龙,属于龙王之类。

龙有三苦,亦名三恼,或三患,一热风或热沙著身,烧其皮肉痛入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诸宝物,以为苦恼;三金翅鸟搏食,诸龙怖畏,常懊苦恼。龙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时,二风吹云散时,三修罗收云入海时,四雨师放逸懈怠时,五众生造孽过重时,龙天嗔责,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药叉,译捷疾,有翅能飞空,嗜吃婴儿,居下天,守天城门。干达婆译寻香,是天帝乐臣,帝释须奏乐时,燃香,即寻香至。

阿修罗,译名无端正,男丑女美,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楼罗,译名金翅鸟,身有四宝色,翅羽严丽,两翼展开,相去三百三十六里,有胎、卵、湿、化四生,以龙为食。

紧那罗,译名疑人,形似人,体是畜,头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罗伽,译大腹行,是大蟒蛇类,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众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众生,总摄天龙八部以外一切众生,此等众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种善根,凡佛说法海会云集时,亦来恭听,如归慈父,若趣医师,是法会外护之一类。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是结集经典的圣者,叙述当时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的反应情绪,凡在法会中,无论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之众,或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大菩萨众,或位居补处,住灌顶位的十方极佛刹微尘众,或是列席旁听的二乘圣众,或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闻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功德,经佛印证之后,无不皆大欢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师在圆觉疏中,引文殊所问经说:欢喜奉行有三义:一是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说清净,以如实知诸法体故;三得果清净,以时众闻法得益故。由是因缘,法会大众,闻法之后,皆大欢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本品开始,是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及诸大菩萨,说其修持十大愿王,不可思议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华严,亦不外是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说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而已。今最后却说:闻佛所说,是归功于佛,因为佛是法会主,菩萨是伴,菩萨于佛前说,经佛印许赞叹,即等如佛说,故说: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末日与丁诺黎 体术之拳破九天 变身之武侠到神话 世子夫人总想跑路 神级次元聊天群 非魂 快穿:宿主有点不正常 赠你一袭婚纱 开局就有系统 你在高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