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电子书
会员书架
首页 > 恐怖小说 > 女主是高干很淡定的小说推荐 > 金庸小说有回潮什么意思

金庸小说有回潮什么意思(1 / 1)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我要做军阀  圣手狂医  离婚后,女首富倒追我  我就是通告艺人怎么了!  将军府落魄?无所谓,夫人会出手  给妹妹陪读的我,不小心无敌了  开局被校花女友抛弃,我娱乐圈大佬的身份被曝光了!  少时青梅,酿成酒  同时穿越万界的我,加入了聊天群  易鼎 

1、求高人总结一下金庸先生的小说风格特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们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金庸的人物刻画,轻表面、重实在,没有正面的长篇大论的描写,却依然塑造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形象,香香公主、黄蓉、小龙女、张无忌、令狐冲举不胜举,甚至梅超风蓬头垢面的长发也会被人用来做形容词。如描写小龙女的“杨过抬起头来,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看了这一段,估计大家心里便有了一个模糊的神仙般的小龙女。 金庸小说的结构艺术,大有大的宏伟,小有小的玲珑,大小均宜。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有一个固定的秩序,按着时间、按着帝国的秩序,讲究一个社会逻辑。而五四以后,西方文学架构的手法深入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倒叙、插叙、省略或者将之融合交叉的手法都出现在小说里,并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比如《射雕》三部曲的宏大、《越女剑》的小巧。《天龙八部》中有三个男主人公,一开始是段誉的故事,不知不觉转入了乔峰的故事,然后又变成虚竹的故事,篇幅都很长,最后三兄弟结拜,三个故事交融到一起。一般的武侠小说总会贯穿着的一条感情线,而金庸小说往往其他的结构特色,乔峰的身世问题,一个丐帮版主忽然成了契丹人,在乔峰探究自己身世的一系列事件中,他找到谁,谁就被提前杀了,留下的线索还是直指他的?这便是侦探小说的构造。 金庸小说的语言艺术,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金庸小说的语言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他在各种语言中努力找着一个平衡点,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浑然不可句摘”。严家炎先生曾指出“金庸小说的语言是传统小说和新文学的结合,兼容两方面的长处,通俗而简练,传神而又优美。”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禅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 金庸的小说风格,比较阳刚,除了“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属于非常另类之外,其他角色,无论正邪,都有一股子很刚强的气质。女性角色虽然写得色彩斑斓,个性丰富,但一般处于陪村的地位。笔锋上,金庸有明写,有暗藏。绝对不把人物心理写透,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去想,是比较典型的东方小说的笔法。金庸的小说结构宏伟,大气磅礴,挥洒自如。人物、武功、情节交错有致,人物情节之中,融合了很多中国古代儒、道、释的思想,武打场面精彩纷呈、瑰丽无比,因此逐步被看成新派武打的掌门人。不少小说也被一次次拍成了电视系列剧。当年梁羽生比较自己和金庸,说金庸是“洋才子”,其实从金庸小说来看,他的中国风还是占了主导地位,思想上,金庸小说人物中,不少最后以出家了结冤孽,这是非常典型中国士子的心态。金庸的一些西风写法不占主要地位。其实他的一些西派文字风格,只是为了更加迎合当代读者的口味。 2、《倚天屠龙记》小说最后一段,周芷若说的那句话有何深意? 赵敏见张无忌写完给杨逍的书信,手中毛笔尚未放下,神色间颇是不乐,便道:“无忌哥哥,你曾答允我做三件事,第一件是替我借屠龙刀,第二件是当日在濠州不得与周姊姊成礼,这两件你已经做了。还有第三件事呢,你可不能言而无信。”张无忌吃了一惊,道:“你……你……你又有甚么古灵精怪的事要我做……”赵敏嫣然一笑,说道:“我的眉毛太淡,你给我画一画。这可不违反武林侠义之道罢?”张无忌提起笔来,笑道:“从今而后,我天天给你画眉。” 忽听得窗外有人格格轻笑,说道:“无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正是周芷若的声音。张无忌凝神写信,竟不知她何时来到窗外。窗子缓缓推开,周芷若一张俏脸似笑非笑的现在烛光之下。张无忌惊道:“你……你又要叫我作甚么了?”周芷若微笑道:“这时候我还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赵家妹子拜堂成亲,只怕我便想到了。”张无忌回头向赵敏瞧了一眼,又回头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时之间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忧,手一颤,一枝笔掉在桌上。是这一段吧?依我看,赵敏坏了周芷若的好事,周芷若只怕也要坏了赵敏的好事才算扯平,直到赵敏答应三个人共同生活才算罢休的。 3、谁能帮我把金庸的小说都评论一遍? 《鹿鼎记》蕴含着对中国社会体制和国民性的深刻批判,韦小宝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里除了阿Q外最深刻的形象,它或许没有《阿Q正传》的深度,但广度犹有过之。 “精神胜利法”作为中国国民性的代名词,它的基本症状在小说主人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自轻自贱、自大自夸、化丑为美、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忌讳缺点,把失败幻想成胜利,在精神胜利中逃避现实,逃避失败的痛苦。 作者通过韦小宝表达了两层深刻寓意: 一方面,韦小宝像是摇摇欲坠的封建社会的导游,让我们洞察出宫廷的本质:一个豪华的大妓院。这里,有着罪恶的交易和最阴险的手段,最淫荡的黑幕。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展开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有点只是为了利益展开的算计,生存法则就是“知道的越少越好”,否则,随时可能有杀生之祸。上自太后、皇帝,下至太监、宫女,与妓院有着惊人的相似。武则天之于张易之也不过如此。这种比喻,无疑是对封建贵族和皇权表面的高尚、尊严和优越感最强烈的挑战和最辛辣的讽刺。外表最华丽的宫廷尚且如此,社会上凭权术、金钱游刃有余的各色人等,以及俄罗斯的宫廷、台湾郑家、吴三桂们莫不如此,更有神龙教,隐喻当时大陆政治格局,是“星宿派”的进一步,是“日月神教”的进一步,隐喻文革至斯,确实登峰造极。 另一方面,韦小宝作为市井文化和游民文化中最恶劣的分子——流氓的典型代表,流氓在思想意识、性格特点上集中体现了游民的腐蚀性和破坏性,突出表现在反叛性、反社会性和无确定的价值观,但是在讲义气、重信义方面却是游民身上唯一亮点。市井文化和流民文化的结合,或许就是国民性和虐根性的根源。 《鹿鼎记》反英雄,反传统,反束缚,《鹿鼎记》可以说是一部“反书”。《鹿鼎记》宣人性,宣自我,宣独立,宣快乐,《鹿鼎记》又不折不扣,是一部“正书”。 说《鹿鼎记》是武侠小说,但却又不像武侠小说。试想又有哪一部武侠小说能将武侠世界描绘的如此不堪,将侠义英雄批判的如此彻底,将反武侠文化咀嚼的如此深刻。 所以,《鹿鼎记》是不是武侠小说,是武侠小说臻于化境之作,是武侠小说中的极品。 所以《鹿鼎记》在金庸小说中排名第一。 天龙八部——无人不怨,有情皆孽 “无人不怨,有情皆孽。”是对天龙八部最精确的概况和诠释。 《天龙八部》包罗万象,从历史到传奇,从佛家到道家,从琴棋书画到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到古今政治,就像一个惊天巨浪,向读者涌来,读者泛舟其上,享受一个个又一个巅峰的同时,又各自领略其要旨,真正是雅俗共赏,真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又一个巅峰之作。 一个接着一个的巅峰,这是金庸创作力无穷无尽的证明,每一部小说,都有不同的风格,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到了《天龙八部》,以为以后,总不能再有了,但是还有更新的巅峰。 《天龙八部》用人性塑造了一个非人的世界,无人不怨,有情皆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有自己的“孽”。 有谁知道萧峰的苦?他一掌杀死自己最钟爱的阿朱,一箭自刎只为不给自己留下不忠不义的骂名。一掌一箭便成永诀,也是对命运的抗争。 有谁知道虚竹的苦?一生下就是“孤儿”,可是刚刚找到失散的父母便是生死离别。就算自己一心向佛也不能青灯相伴,总是事与愿违。 有谁知道玄慈、叶二娘的苦?二十多年的情思,不能为外人道,只能“怕人寻问,噎泪装欢”,一朝相见,身败名裂,唯死而已。 有谁知道阿紫的苦?爱上大英雄本不是她的错,错的是一生活在阿朱的影子里,可是就算有一千个阿紫也比不上一个阿朱。 那么多人有说不出的苦,可是偏偏全书不苦,苦化为激情,洋溢在全书之中。 读《天龙八部》,到“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宜饮烈酒以壮豪情。 读《天龙八部》,到“向来痴,从此醉”宜饮甜酒以衬柔情。 读《天龙八部》,到“塞上牛羊空许约”宜饮苦酒以示悲情。 读《天龙八部》,到“梦里真,真语真幻”宜饮蜜酒,历久弥香。 读《天龙八部》,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废寝忘食,宜掩卷沉思,以书作酒,可以大醉。 无人不怨,有情皆孽。 《笑傲江湖》——政治与江湖 江湖是罪恶的发源地,却又承载着侠义、温柔、善良和人们最美好的梦想,但这只是一个梦——一个不愿醒来的梦,因此,也就有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笑傲江湖》是一部武侠小说,将“独孤九剑”每一招每一式描绘得有声有色,却偏偏有是无招胜有招的极致;将令狐冲的侠肝义胆刻画的入木三分,却令他“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的无奈。 因为《笑傲江湖》不仅仅是武侠小说,它也是政治小说、人性自由小说。 正如金庸在后记中所写:“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虑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这也这部小说没有确切时代背景的原因。因此,也就有了日语神教与五岳等的并置。他们大多野心勃勃,或明争,或暗斗,一统江湖方肯罢休。 当然,简单的映射政治不是金庸最终动机。“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划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岂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的本性有丑有恶有善良,善良的一面始终占上风。善良不是作给人家看,而是要求无愧于自我的良心。 令狐冲见证了很多历史性时刻,特别遇风清扬,更是决定了个性的自由,以致“不自由,毋宁死”,当他情意紧缠在岳灵珊身上之时,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纱帐外的大路上,他和盈盈同处大车之中,对岳灵珊的痴情终于消失了混乱战神,他才得到心灵上的解脱。 《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曲《笑傲江湖》。正邪之际终是难分,正如自由难论。正是什么?邪又是什么?正是: 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笑傲江湖》将武侠、政治与人性融为一炉,却又都写得光彩照人,特别突出了人性的自由、随性。 《倚天屠龙记》——人性与爱情 《倚天屠龙记》塑造了一群英雄——明教群雄,明教人物众多,一个一个介绍出场,直到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才总其成,其间过程繁复,头绪万千,但是一点点写出来,一个个出场,有条不紊。能看到这样,已经是空前绝后了,但金庸还不心足,像是有意在考验自己的创作能力,将一个重要人物,明教的光明右使,留在最后出场,石破天惊,读者不禁这样想:金庸的创作才能,究竟有没有尽头。《倚天屠龙记》是金庸作品更趋向浪漫、趋向超凡不羁的转折之作,像大海中的巨浪一样,汹涌澎湃而来,一个巨浪接一个巨浪。才孕育了他下一部浩淼不可方物的巨著《天龙八部》。 表达《倚天》主题的明教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难怪当时俞莲舟心想:“……他们不念自己身死,却在怜悯众人,那实在是大仁大勇的胸襟啊!”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这是全书的主旨,金庸通过了《倚天》,将这个主旨表现得极其透彻。 《倚天》最后一回“不识张郎是张郎”也是全书对张无忌乃至整个《倚天》人性的总括,人性总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正如《倚天》后记所言:张无忌跟我们普通人更像些,个性比较复杂,比较软弱,较少的英雄气概。三部曲中郭靖老实厚重,杨过深情狂放,郭靖大事上有气节,把握很定,小事往往需要黄蓉推动一下,杨过是绝对主动的,张无忌总是受别人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摆脱,不管是他学武还是到做教主,无不如此,就连最后爱上赵敏,也是“形势所迫”。 爱情上,郭靖在华筝与黄蓉之间的抉择纯粹是出于道德价值的判断,杨过是至情至性,开始像是无形浪子,最终也步入“正轨”,他对小龙女至死不渝,日久弥坚,张无忌始终在赵敏、周芷若、殷离和小昭之间摇摆不定,最后似乎更爱赵敏一些,可是我宁可相信那也是一种无奈,岛中归来之后,殷离的“死”,小昭的离去,赵敏的“阴险”,让他只能选择周芷若,后来周芷若与赵敏好坏倒转,张无忌还是没有抉择。 五、《神雕侠侣》金庸在五十年代的末期,已经创造出了两个极其突出的人物。一个是完全不通世道人情、种种社会规范的“小龙女”,一个是深诸人情世故、身怀绝技,但是却无视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的压力、一意孤行的“杨过”。这两个人,一个是自然而然,不自觉地反抗着社会,一个是有意要做社会的叛逆。但是在人性上而论,放在任何时代皆可适合,这是《神雕》在创作上最大的成功。《神雕》从头到尾,整部书,都在写一个“情”字。“问情是何物”,是全书的主旨。书中所写的各种男女之情,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所遇到的不同爱情,有的成为喜剧、有的成为悲剧,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小说中,有这么多关于爱情的描写。《神雕》中不但有“情花”,可以致人于死,也的“黯然销魂掌”,成为至高无上的武功。甚至到最后线时,还有郭襄暗恋杨过的小女儿之情。《神雕》是一部“情书”,对爱情描述之细腻,在金庸其他作品之中,甚至找不到差可比拟的例子。《神雕》中,郭靖、黄蓉和杨过之间的冲突,是社会规范和人性的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黄蓉甚至运用了阴谋,本来已占上风的黄蓉尚且要如此,可知人性挣脱枷锁的力量是何等巨大。《神雕》中杨过历尽种种艰苦,而成为一代大侠,接受了郭靖“侠之大者”的训言,但是杨过还是杨过。郭靖替他取名字:“名过,字改之。”是一种希望,他失望了,杨过没有改变他的本性,这正是金庸在《神雕》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杨过在《神雕》中,自始至终,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物,小龙女也是,因为他们和当时社会,完全不能相合。杨过、小龙女重逢,对读者而言,是一个大喜讯,人人额手称庆,但对整部小说而言,却是败笔。试看小龙女再出现后,哪里还有什么江芒可言?远不如让杨过一直悲剧下去好得多了!金庸原来的创作意图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就小说论小说,《神雕》从一开始起,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是不是为了迁就读者的意愿,硬将之改成喜剧,不得而知。作为读者之一,如今说得口硬,但在看《神雕》时,也希望小龙女、杨过重逢,虽然在掩卷之后,一再认为悲剧可以使《神雕》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在创作开始时,也以悲剧为主旨,不然,何必让小龙女给一个毫不相干的道士奸污?《神雕》中,金庸表现了一种观念上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性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是为国为民的传统思想。这种矛盾,在杨过的任性和郭靖的忠诚上,屡起冲突。但它应该如何,金庸并没有下结论,郭靖还是郭靖,杨过还是杨过,谁也改变为了谁。这当然是金庸在当时自己的思想方法上,只是出现了矛盾而未的结论之故。《神雕》的主题曲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PS:以上是本人的自己写的,没写完,后面借用倪匡先生的。因字数原因,有删节,并且省略中短篇小说。) 《雪山飞狐》是石破天惊的作品,突破了《书剑》的“群戏”,隐约继承了《碧血剑》中的双线发展和倒叙的结构。而将整部小说的结构,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通过一连串的倒叙,倒叙出自每一个人的口中,有每一个人之间的说法,有极度扑朔迷离的情形下,将当年发生的事,一步一步加以揭露。在和《碧血剑》的相同之处的是,《雪山飞狐》中真正的人物,并不是胡斐,而是倒叙中的胡一刀夫妇。所不同的是,《碧血剑》中的倒叙人物,早已死去,而在《雪山飞狐》之中,苗人凤却留了下来。最后还和胡斐决战。所以,《雪山飞狐》没有《碧血剑》的缺点,在倒叙的一条线结束之后,另一条线,一样极其精彩。《雪山飞狐》发表至今,是金庸作品中引起争论最多的一部。引起争论处,有两点:第一点:多个人物叙述一件若干年前的故事,各人由于角度、观点的不同,由于各种私人原因,随着各人个人的意愿,而说出不同的事情经过来。这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很有点调侃历史的意味,使人对所谓“历史真相”,觉得怀疑。每一个人既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来叙述发生的事,那么,事实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不单是历史的记述者,尤其是所谓“自传”,真实性如何,更可想而知。这种写法引起争论之处是,许多人直觉上认为这就是“罗生门”,由于“罗生门”中的同样的结构,每个人在叙述往事的时候,都有一同的说法,而事实的真相便淹没不可寻。所以,《雪山飞狐》在读者心目中,就往往与“罗生门”相提并论。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雪山飞狐》在创作过程之中,金庸在一开始之际,当然受了电影“罗生门”的影响。但是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金庸在开始创作之后不久,就立即想到自己的作品,会被人与“罗生门”相提并论。所以,他努力在突破,不落入“罗生门”的窠臼之中,而结果,他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说《雪山飞狐》倒叙部分的意念来自“罗生门”可。说《雪山飞狐》是“罗生门”的翻版,绝不可。如果强要这样说,那是证明说的人,未曾仔细看过电影“罗生门”和未曾仔细看过《雪山飞狐》。金庸在《雪山飞狐》中采取的倒叙结构,是武侠小说中从来也未曾出现过的,是一种断然的新手法。这种新手法的雏形在《碧血剑》,而成熟于《雪山飞狐》。奇怪的是,在金庸以后的作品中,却绝不再见。或许金庸认为那只是创作中的一种“花巧”,偶一为之则可,长此以往由不可之故。第二点引起争论的是:《雪山飞狐》写完了没有?《雪山飞狐》写到胡斐和苗人凤动手,两个人之间,已经有了许多恩恩怨怨,动手是非胜负、决生死不可的。而且金庸安排两人动手的地点,是在一处绝崖之上。背景地点写得这一段情节绝无退路,完全没有转寰、回旋的余地,非判生死不可。而从开始起,决斗的两个人,全是书中的正面人物,不论是作者或读者的立场,两个人之间,是谁也不能死的。这等于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所有的读者,都屏气静息,等着金庸来解开这个死结,而且,读者也相信金庸可以极其圆满地解开这个死结。终于,决斗的双方,胡斐和苗人凤,可以判出高下了,胡斐捉住了苗人凤刀法中的一个破绽,在交手过招之间,一发现了这个破绽,只要再发一招,就要以判生死、定胜负了!然而,金庸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停笔不写下去,宣称:全书结束了!胡斐的这一刀是不是砍下去?金庸的解释是:让读者自己去设想。由于全书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在死胡同所尽之处突然不再写下去,读者的确可以凭自己的意念与想像,也可以去揣想金庸原来的意念是怎样的。在谈论金庸的作品时,可以平添奇趣,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处。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作品中被普遍接受的一部,最多人提及的一部。自《射雕》之后,再也无人怀疑金庸的小说巨匠的地位。这是一部结构完整得天衣无缝的小说,是金庸成熟的象征。《射雕》是金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绝对毋庸置疑的。在《射雕》中,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的揉合,又有了新的发展。虚构人物不再担任小角色,而是可以和历史人物分庭抗礼了。郭靖自小就和成吉思汗在一起生活,后来更曾统率蒙古大军西征。从此开始,金庸笔下对创作人物的处置,更加随心所欲,有时甚至可以凌驾于历史人物之上了。这样的安排,足以证明金庸对他所写的小说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心得。读者当可以发现,在历史和创作的揉合之中,是极度的水乳交融,不著痕迹的。也有人认为金庸的这样写法,会有误导读者错误认识历史之可能。这种说法,当然不值一笑,也不值一驳。持这种想法的人,只怕要比一座高楼之下张上安全网,以防有人跳楼。《射雕》最成功之处,是在人物的创造。《射雕》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平铺直叙的,所有精彩的部分,全来自所创造出来的、活龙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金庸写人物,成功始自《射雕》,而在《射雕》之后,更趋成熟。《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较“浅”的一部作品,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也在于这一点。。《射雕》可以说是一部武侠小说的曲范,在武侠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射雕》中,金庸还在强调群众力量,强调集体,尽在个人力量之上,这种观念,集中在君山之会,郭靖、黄蓉被丐帮逼得面临失败这一情节上。但是这种观念在一再强调中,实际上已出现了崩溃的迹兆,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个体的力量在前头,金庸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接着又写了郭、黄二人,打败了丐帮的大批人。英雄人物,毕竟是个体的、独立的。和群众的盲目、冲动,大不相同。这种群体观念崩溃的迹兆,始于《射雕》,而到了《神雕侠侣》,杨过在百万军中,击毙蒙古皇帝,已彻底转变完成。自此之后,金庸的小说中,始终是个体观念为主了。爱情上的观念,一直到《射雕》金庸还是坚持“一男一女”的“正确恋爱”,这种观念,一直维持到最后一部《鹿鼎记》,才来了一个大突破,在轮到《鹿鼎记》,自会详叙。所以,在《射雕》中,郭靖尽管和蒙古公主有婚约,可是在遇见了黄蓉之后,他只好在两者之中择其一,当然,感情上的挫折,也变成了故事的丰富情节。《射雕》热闹、情节曲折动人、人物生动丰富,是雅俗共赏的成功作品。 《书剑恩仇录》《书剑》在金庸作品中,不是特出的作品。原因有:其一,《书剑》是“群戏”,主角是“红花会”,而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而红花会一共有十四个“当家”,金庸虽然突出了其中的几个,但必然分散了感染力,以致没有一个最特出的人物。武侠小说有一个特点,是相当个体的。读者看武侠小说,要求个体的心灵满足,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越浓,个体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书剑》采用了“乾隆是汉人”的传说,借乾隆这个人物,写出了既得权力和民族仇恨之间的矛盾,在表达这一点意念上,获得成功。《书剑》中几个主要人物,写得并不出色,反倒是几个次要人物,活龙活现,令人击节赞赏。作为第一部作品,金庸在《书剑》中,已表现了他非凡的创作才能,众多的人物,千头万绪的情节,安排得有条不紊,而又有一气呵成之妙。笔法也有刻意仿效中国传统小说之处。而几处在人物出场、提及姓名之际,俨然《三国演义》。写人物方面的功力,在《书剑》中也已表露。对金庸而言,《书剑》是一个尝试,这个尝试,肯定是极其成功的,这才奠定了他以后作品更进一步成功的基础。 《连城诀》是金庸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如果说,《神雕侠侣》是一部“情书”,那么,《连城诀》是一部“坏书”。“情书”写尽天下各色人等的情;“坏书”写尽天下各色人等的“坏”。人性的丑恶在《连城诀》,被描写得如此之彻底,令人看了不寒而怵,茶饭不思。整部《连城诀》中,充满了人的各种各样的恶行。而所有的恶行,为的是一大批宝藏,结果,人人都为宝藏癫狂。金庸在写尽了人的恶行之后,放了一把火,将这些恶行放在火里。但人的这种恶行实实在在的存在,火也烧不尽。当然,《连城诀》中也有美丽的一面。丁典和凌霜华的爱情,如此凄迷动人,在金庸所有作品的爱情描述之中,以此为最。其次才轮到《倚天屠龙记》中杨逍和纪晓芙。凌霜华也是金庸作品中遭遇最令人同情的一个女人,她是被她财迷心窍的父亲害死的。父母害女儿,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为了自己而将女儿送进火坑之中,反倒沾沾自喜的父母,也屡屡可见,难怪有人叫出:“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连城诀》也是最苦的一部小说。书中人物遭遇之苦,简直有令人掩书不忍卒读者。狄云为了怕被人发现,躲起来,将自己的头发,一把一把,拨个精光,够苦了吧?但那还只不过是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苦,有比这更甚于十倍的。不但是正面人物的精神痛苦,连一直在做坏事的人,精神也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杀人毁尸灭迹之后,每天半夜,梦游起来砌砖,是陷在何等的苦痛之中。《连城诀》中也写了一个人,面临死亡时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在武侠小说中,侠士总是不怕死的,视死如归。但金庸却来一个突破,一个一直在江湖闻名的大侠,在面临死亡之际,为了使自己可以活下去,比任何卑污小人更卑污。花铁干的所作所为,写尽了人性的弱点。单单为了活下去,不论活得好,或活得不好,甚至是为了毫无目的的活,人就可以什么都做得出来。将人放在一个绝望的环境之中,使人性平时隐藏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很多小说家喜欢采用的题材,但未有如金庸在《连城诀》中所描述得如此深刻者。还好,最后有水笙的一件用鸟羽织成的衣服,使人还可以松一口气。金庸在《连城诀》的后记中,谴责了冤狱,这篇后记极动人,用淡淡的感触记述了童年时所听到的一件事,没有激烈的言词,但是却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整部《连城诀》,就是这样。对《连城诀》中一切恶行,金庸所用的词句,甚至也不是强烈的,只是淡淡的旁观,唯其如此,感染力才特别强。口角挂着不屑的冷笑,一定比咬牙切齿的痛骂,更加有力。 《侠客行》《天龙八部》之后,在武侠小说的领域之中,大匠如金庸,也有难以为继之苦了。所以《侠客行》只是在表现几个新的观念上有突破,其余方面,成绩平平。由两个面貌极度相似的人而引出故事,这种写法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安排,虽然金庸已尽量写得曲折离奇,而又在结尾故弄玄虚,但仍然未成大器。《侠客行》中最独特的一面,是女主角丁当对待爱情的态度。她明知所爱的是浮滑浪子,但仍然爱他,而不爱另一个外貌完全一样的正诚君子。金庸再一次通过女主角在爱情上的选择,不说明爱情和理智是两回事。《侠客行》又写了一个完全不识字、完全不通世情的人,反而能领略到上乘武功的真谛,而许许多多博学之士,反倒钻进了牛角尖中,走不出来。拙中有大巧这一观念的形成,是后来《鹿鼎记》成为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的基础。至巧不如拙,再蠢笨的人,也有自他的的际遇,《侠客行》中表现的哲理至深。《侠客行》的情节,在相似的两个人上变化,已经可以说尽其所能。但如果读者看到一半,还不明白两个相似的人是兄弟,那么,不适宜看小说,更不适宜看金庸的小说,所以,和种种悬疑曲折,都有吃力不讨好的之感。反倒是张三李四,请人去吃腊八粥,写得出神入化。张三李四这一类的“奖善惩恶”行动,和他们的绝顶武功,以及对武林中各门各派各帮各会的的情形了若指掌的情节,成为滥觞,以后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 《飞狐外传》补《雪山飞狐》之不足,写胡斐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在《外传》中,胡斐才是真正的主角。但是金庸为了要建立《雪山飞狐》已经写完的概念,在《外传》中,就处处受到牵制,所以胡斐在《外传》中,始终是乌云密布,不能霹雳一声,豪雨如注。除了胡斐遇到无尘道长,快刀斗快剑这一大段,可以令人眉飞色舞之外,像佛山镇上的情节,凤天南这个人,袁紫衣是凤天南的女儿这种情节安排,是金庸作品之中最沉闷而不动人的情节。《外传》的主段,欲放不放,但旁枝却精彩纷呈。“红花会”中的人物,在《外传》中出场不多,但是却光芒万丈,比在《书剑恩仇录》中更好。常赫志、常伯志在天下掌门人大会中救人,倏来倏去,神出鬼没,在《书剑》中就没有这样精彩片段。甚至陈家洛,忧郁不言,坟前洒泪,也比《书剑》中可爱得多。《外传》中有双生兄弟三对:倪不大、倪不小,常赫志、常伯志,马春花和福康安所生的一对双生子。金庸在写到倪不大、倪不小之际,十分传神,他们讲话,是一个讲一句,结合成为一段话的。年前,在台北遇到一对在电影界工作的双生子,发现他们讲话,是一个人讲半句,结合成一句话,比金庸的描述尤有过之,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再有机会改正时,倪不大、倪不小也可以每人说半句话?马春花所生的那对双生子,在《雪山飞狐》中已经成长,可惜金庸已经搁笔,不然,这一对玉雪可爱的人物,可以构成一部佳作。 《碧血剑》金庸在创作《碧血剑》时,已在寻求一个新的突破,他这部小说采取了一种特异的结构。书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是一个早已死了的人,一切活动,只在倒叙中出现。而另一个摆出来一本正经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双线并叙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线出色,还有可观之处。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线告一段落之后,就有溃崩的迹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说中最差的一段,可称败笔。在《碧血剑》中,金庸首先向正统的是非观念挑战。金蛇郎君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个性,将他写得极其动人、可爱。 附本人对金庸小说的简短概括:飞狐外传——宝刀相见欢,柔情恨无常 雪——流泪未必非豪杰,妄语岂是真英雄 连——狄云素心何处安 天——无人不怨,有情皆孽 射——侠义人生路,人间逍遥游 白——天灵鸟唱不尽单相思的忧伤 鹿——义字当头难敌多情,不才小宝惘称英雄 笑——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 书——爱美人更爱江山 神——问世间,情为何物 侠——天涯谁人可识君 倚——四女同舟何所望,不识张郎是张郎 碧——乱世坏长城,空负安邦志 鸳——嬉笑江湖行,仁心不可忘 总——侠士高人尽归隐,不才小宝称至尊 4、金庸小说中的冷知识都有哪些? 金庸老先生在武侠领域是影响最大的宗师,也是现代的文化巨人,他写的小说让人读起来有史诗般的浩大之感,作为金老先生的书迷,在此收集了金庸小说中一些有意思的冷知识,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五绝对应五行 金庸老先生文化修养极高,写小说的时候用字也非常古雅。在射雕英雄传里著名的高手五绝,他们的名字中就暗中对应了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中神通王重阳名字中有一个重字,对应的是中央属土;西毒欧阳锋的锋是金字旁,对应西方属金;东邪黄药师的繁体药字为木字底,对应上了东方属木;北丐洪七公的洪是三点水旁,刚好是北方属水;南帝段皇爷后来做了和尚法号一灯,灯的火字旁对应南方属火。 华山二老 在倚天屠龙记中,华山二老身穿有红十字的衣服,长得獐眉鼠目一幅猥琐的样子,还在围剿明教时做了很多小人之事。据说后来金庸老先生上华山参加活动的时候,被华山道士抗议,表示不欢迎金老先生,因为金老先生在文学作品中影响了华山道士的形象。 倚天屠龙记后记 1976年时,金庸的大儿子在美国自缢去世。金庸在修订完倚天屠龙记后补了一段后记,说自己把张三丰看到张翠山自刎时的那种悲痛、谢逊听说张无忌死后的那种伤心写得太肤浅了,认为真实人生里的感受不是这样的。 徐志摩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在早前徐志摩有个笔名就是云中鹤。可是在金庸的作品天龙八部里面,云中鹤这个名字却被安排在四大恶人中外号穷凶极恶的那个淫贼身上。 侠客行 金庸写过一本以石破天为主角的武侠小说《侠客行》,其名称的来源为诗仙李白的同名诗《侠客行》。 5、金庸先后创作的武侠小说流露出他哪些思想的改变? 金庸先生的一系列经典武侠小说,都是具有连贯性的,而在这一系列武侠小说中也不难看出,金庸先生的创作思想历程,金庸先生在创作自己一系列武侠小说的时候,也有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不仅在于作品的精巧度越来越高,缜密的思维方式以及不断进化的技巧,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的体现。金庸先生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名叫《书剑思仇录》,从这部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对于武侠小说创作的稚嫩感,这本书的价值观判断并不明确,并且个人英雄主义依然笼罩在社会大环境之下。 而之后,金庸先生的作品像是射雕英雄传,侠客行,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众多作品,小说创造的技巧越来越高,写作手法也越来越精妙,思维更加缜密,逻辑性也更强。也就是从这几部经典的作品中,人们开始慢慢的认可了金庸先生在中国武侠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而金庸先生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从宏观的描述社会大环境开始关注小人物的世态人情,描写的情节也越来越细腻,而金庸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思想也有很大的转型,他对于一些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以及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挑战,大胆的尝试突破传统印象的束缚。 他在创作的后期也开始更多的关注这些英雄人物本身作为一个普通人该有的儿女情长,描写的情感更加细腻,也更能走入读者的内心。 6、金庸作品为何总是反清复明?这里究竟有什么渊源? 金庸老先生的许多作品中之所以出现反清复明,并不是像传闻中的那样因为查家和清朝的关系,而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小说的创作。根据史料记载,因为金庸先生本名为查良镛,所以有人认为是查家祖上,因为文字狱,曾经被雍正皇帝所满门抄斩的事情,导致金庸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反清复明的思想,来表达对于清王朝的厌恶。 其实这样的描述并不符合现实,虽然金庸的祖上因为文字狱事件而被清王朝雍正皇帝杀死了,但并没有对他家满门抄斩,还是留了后代的。另外,金庸先生所处的时代已经到了民国时期,这时候清朝早已经灭亡了,此时谈不上什么反清复明之类的言论,就更谈不上金庸先生对清王朝的怨恨了。 真正的原因是,小说的创作需要一个更好的背景来吸引读者。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各种国仇家恨相互连接在一起,去传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思想。所以在金先生的小说中,利用反清复明这样的一种时代关系,可以更好的衬托出人物侠者的情怀。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在《鹿鼎记》当中出现的天地会。其实天地会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地下帮派而已,但是金庸先生却通过描写天地会的正义,天地会的反清复明,进一步的反映出像韦小宝这样的怪侠,他的一种无私与世俗共存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虽然说满清王朝曾经杀死了金庸先生祖上的一些前辈先人,但是由于时代的关系,金庸先生并没有产生怨恨,相反,他只是更好的利用了这样一种关系来创作自己的小说,并没有投入自身的家族恩怨情感。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全球神武时代 与你共舞:魔妃舞苍穹 泰坦无人声 无敌形变 鬼话连篇的婚约 这个末世有点槽 无名之朴 孟婆抓鬼,不喝汤! 惊世琴音:逆天大小姐 快穿总成大佬手心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