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电子书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笏剑曲 > 第六五回: 误国臣误荐忠良,多变君再变主张

第六五回: 误国臣误荐忠良,多变君再变主张(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妖神传说之落樱  后娘[穿越]  我在诸天万界都有身份  默婚,总裁的专属爱妻  英雄联盟之大帝再临  灵鬼满屋  我想做导演  妄想描绘本  超维列车  亲爱的妖神大人 

枭龙所虑不无道理,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领兵十万,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围攻义军,果然大获全胜,张献忠兵败投降,归顺朝廷,驻扎于谷城,受总兵左良玉节制,李自成、罗汝才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不知所踪,其他各家各营义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一时风起云涌的大明天下顿时偃旗息鼓,暂又平静下来。

捷报传至京师,圣上龙颜大悦,于乾清宫召集群臣,论功行赏,君臣欢喜。户部尚书吴履见龙颜喜悦,趁机进谏道:“启禀皇上,臣观今日之捷,一靠皇上英武圣明,二赖忠臣献计奉策,三依将士奋勇杀敌。依臣之见,值此贼寇新灭,中原初定之际,朝廷当广选天下英才,兴利除弊,除旧革新,推行良法,安抚民心,百姓即安,国势必旺,而后乘势伐金,一举而定天下,苟能如此,我大明江山永固,万代不衰。”

崇祯帝闻言大喜:“爱卿所言极是,兴利除弊,除旧革新,制定良法,安抚民心,此诚安邦定国之举,然说起来容易,力行之实难,不知爱卿有何良策?”

吴履道:“请皇上恕臣愚昧之罪,臣庸碌之才,亦无良策,刚才所奏之策,乃臣十年前从一狂夫嘴中闻得。”

此言一出,文武皆惊,崇祯亦深感好奇,问道:“哪一个狂夫能有此等见解?此人今在何处?”

吴履道:“以臣观来,此人虽狂,却系律法良才,远可比李悝,近可比王安石。如能启用此人行法,必能兴利除弊,除旧革新,数年内定可富国强兵,傲视群夷。”

崇祯大喜,问道:“爱卿快快将此人传来,朕要亲自召见。”

吴履道:“启禀皇上,此人姓曹名印,乃光宗朝时刑部司门郎中,耿直忠正,不附权贵,为阉贼魏忠贤不容,因而被贬吉安泰和县任县令,后又遭陷害入狱,如今乃在南昌大牢之中。”

崇祯帝是一个治世之贤王,乱世之昏君。他虽勤劳政务,却多变多疑,所做决定时常随意变卦,搞得众大臣不知所以,在他治下的朝堂,没有奸臣,却满堂的庸官。

礼部尚书李邦华无才无德,素与吴履不和,又加不喜曹印一股清高傲气,见吴履推举曹印,乃奏道:“启禀皇上,我大明人才济济,如让一囚徒穿紫服,登庙堂,论天下大事,行太祖律法,岂不让人贻笑大方?”

吴履怒道:“此乃误国误民之言,囚徒又怎样?当年曹印身为刑部司门郎中,力陈律法弊端,提出了许多革新之法,均是安邦定国之良策,富国强兵之妙方,可惜阉贼蒙蔽先帝,压制不报,才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臣闻曹印被贬泰和后,虽犯律法,实属遭人陷害。皇上继位以来,拨乱反正,平反冤屈,提拔忠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启用曹印有何不可?”

崇祯道:“吴爱卿,你说的曹印可是持有‘通天笏’的北法曹印?”

吴履道:“正是此人!”

崇祯大喜道:“我倒是把此人给忘了。”

“曹印虽有大贤之虚名,实无真才之实学,不然,先帝早已用之。今我大明有四人,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是经天纬地之栋梁,此四人名气不达天听,然颇受百姓爱戴,皇上求贤,何必舍近求远?”李邦华见皇上就要准备启用曹印了,忙出言相阻。

“谁?李爱卿可速速照四人前来见朕,”崇祯求贤若渴,只要听说哪里有人才,他都急着要见。

李邦华大喜,轻蔑地瞟了一眼吴履,对崇祯帝道:“庐江县县丞荆悝、刑房司吏荆鞅、刑房典吏荆斯,巡检司巡检荆非兄弟四人虽然年少,却在庐江县替天牧民,将庐江治理得井井有条,据刑部统计,他们到任后,全县作奸犯科案件大幅度减少,一年内仅有十余起,百姓安定,豪强收敛,最近半年来,境内无有一人追随贼寇流窜。”

崇祯大喜:“哦!有这样的人才!甘陕贼寇作乱,中原各县多有恶棍为虎作伥,投奔流寇趁火打劫,庐江县竟然没有一人从贼,荆家兄弟如何做到的?”

李邦华道:“荆家兄弟依法牧民,执法严谨,不论案子大与小,不理贼寇强与弱,不管事主贵与贱,不顾花费多与少,只要境内有作奸犯科之事,哪怕是有人偷了别人一文钱,他们也不惜一切代价,非要捉拿贼人归案。他们如此做法,起初县衙人手不够用,可是走入正轨后,作奸犯科的案件越来越少,如今庐江县几百快手都闲在县衙里无犯人可抓。曹印其人徒有其名,他在朝中几年毫无作为,到泰和县后也是庸庸碌碌,与荆家兄弟真才实学比起来,有若荧光之比皓月,望皇上明察。”

崇祯大喜:“朕常慕子产,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今观荆家兄弟为政,胜子产十倍。”遂传旨道:“李爱卿,速将荆家四兄弟召来京城,朕要重用他们。”又瞟了吴履一眼道:“至于曹印,他自己都作奸犯科入了大狱,朕怎敢指望他来替朕依律治民!”

吴履唯唯诺诺,暗地里却是喜滋滋的。

2

自从曹印入了大牢后,满朝荐不禁想起当年推举四贤后,无影人留下的那一句话,“为了一柄玉如意,害了四名痴贤人,何其愚也……”满朝荐虽已闲居在家,却不甘心自己所做所为被无影人不幸而言中,因此,无论如何,得想办法救曹印出狱,让他东山再起,复为朝廷所用。

满朝荐冥思苦想,数月后终于思得一计,遂写信给吴履,叮嘱他如此这般去做。吴履得信后,秘密找来荆家四兄弟,将其安插在府内做事,对外谎称是远方亲戚,过了一年多,吴履见荆家兄弟果有大才,遂向吏部举荐四人,吏部直道是吴履关照自家亲戚,也就行下公文,派四人到庐江做官。荆家兄弟不负吴履厚望,隐瞒了与曹印的师徒关系,在庐江兢兢业业,果然将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声誉传至朝廷,吴履大喜,决定寻机再救曹印。

一个月后,紫禁城武英殿外。

李邦华叮嘱四荆道:“一个月前,户部尚书吴大人本欲举荐他人,是我在皇上面前力荐四位,今日面圣,四位当把握机缘,莫要让皇上失望,白白毁了大好前程。”四人谢道:“大人大恩大德,学生四人没齿不忘。”

进了乾坤宫,行了大礼,崇祯帝见四人儒雅,龙颜大悦,道:“想不到四位少年英才,能将庐江县治理得如此安定,真是我大明之福。”李邦华见皇上夸赞四荆,露出一副意气洋洋的神态。

荆悝道:“太祖皇帝制《大明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又做《大诰》,定五刑,编写成书,刊布中外,此乃安邦之基,强国之宝也。庐江境内清平,百姓安定,乃拜太祖皇帝所定律法所赐,又赖皇上圣明隆恩,我兄弟四人只不过严遵法度而已,何功之有?”

荆鞅道:“庐江百姓都道:‘大明律法严明,我们衣食无忧了。’也有人道:‘当今圣上能行太祖之法,我们谁还去跟随贼寇流窜,即使贼寇拿刀架在脖子上威逼,我死也不离开庐江。’可见,庐江安定,全赖我大明律法之神效。”

崇祯嗟咨言道:“四位爱卿不必过谦,话虽这么说,可太祖律法虽好,也需要人来推行,全国那么多府、州、县,各级官吏都行太祖之法,为何独独只有庐江治理得好?况且,我记得太祖皇帝留有遗训:‘天生蒸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太祖之法已过两百多年了,如今民欲贪婪,礼义全无,贼寇四起,君臣大道乱矣!四位爱卿能将庐江治理好,又不居功,甚好!”

荆斯道:“皇上,流寇之乱,并非人欲之错,也非太祖律法年久失效之故。人,皆有贪欲,贼寇有,良民亦有,甘陕饥民有,庐江穷汉亦有。其他各地虽说也推行同样的律法,但行法不严,犹如无法,我兄弟四人为政,唯谨行法度而已。由此可见,庐州与其他地方,治与乱的根源在于法之行否。”

荆斯这话,引起了崇祯帝的极大兴趣,帝倾身向前道:“四位爱卿如何实施太祖之法,说来听听。”

荆非拜道:“禀皇上,臣等四人将个‘法’字当成皇上,将个‘律’字看成九鼎,《大明律》三十卷,四百六十条,两万八千七百四十五字,一法一律,一词一字,臣等均视为至宝,有若皇上圣旨,不敢擅改半字。倘若有人违了律法,在臣四人心中,此人即是背反太祖遗训,违抗皇上圣意,不管他是官是民,是贵是贱,是江湖豪强还是羸弱百姓,也不管他所犯是杀人放火还是偷鸡摸狗,即便是偷了一根丝线,抢了一棵白菜,骗了一粒芥子,臣四人都一视同仁地将他抓捕归案。如此,境内恶棍、流氓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法不可犯,律不可欺,违法必被捉,犯律定遭擒,因此庐江自然清平,百姓自然安定。”

“好,好,四位爱卿果是贤才,”崇祯帝龙颜大悦,几近手舞足蹈,又对李邦华推荐四荆大加赞赏,欣喜道:“李爱卿,我大明有荆家四兄弟这样的人才,何愁天下不太平。”

李邦华连连点头道:“皇上所言极是,臣斗胆推荐荆家四兄弟入朝为官,为皇上效力,为大明效力。”

荆悝拜道:“惭愧,臣兄弟四人只学得恩师才学万分之一,治一县一州尚可,若要入朝为官,臣四人万万不敢。”

“恩师? 爱卿恩师是谁,在哪里?他为何不出来做官?”崇祯大喜,急切追问。

荆悝道:“臣恩师姓曹名印,精通历朝历代律法,对管仲、李悝、商鞅、吴起、李斯、韩非、王安石之法颇有研究,可以说是千古难得的法家奇才。我们在庐江所为,全是学自恩师,可惜,我兄弟四人刚刚拜师不足半年,才学了点皮毛,恩师就被人陷害入了大牢。”

李邦华大惊失色,不禁暗暗叫苦,自己苦心推荐来的四荆,竟然是曹印的学生,倒霉,真倒霉,我怎么事先不打探明白就贸然推举此他们,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帝国崛起 快穿之我的身份 三国之汉室再起 笏剑曲 阴缘渡魂人 不世奇才 穿越古代当东家 三国重生之战神吕布 夏鼎商鼐 抗日英雄传
返回顶部